首頁 危機中的重建:唯物主義曆史觀的現代闡釋

四 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人文取向:從片麵的人向全麵的人的發展

從資本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轉變意味著人類的解放。在資本主義以至整個私有製社會中,絕大多數社會成員承擔著維持人類生存的物質生產活動,隻有極少數社會成員才能得到全麵發展的機會。此時,社會要靠犧牲多數的個人才能得到發展,換言之,極少數人的發展是以絕大多部分人的不發展為代價的。社會主義社會的終極目標是促進人的全麵而自由發展,從而使人類獲得徹底解放。

促進人的全麵發展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共產主義社會則是“以每個人的全麵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22]。如果說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體現的是唯物史觀的科學尺度,那麽,揚棄人的異化,實現人的全麵而自由發展,體現的則是唯物史觀的價值尺度,體現的是唯物史觀的人文取向,即對人的現實存在和終極存在的雙重關懷。這是全部哲學史上最激動人心的關懷。

人類從前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轉變過程,也就是從人的依賴性、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逐步達到人的自由個性的過程。馬克思指出:“人的依賴關係(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在這種形態下,人的生產能力隻是在狹窄的範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在這種形態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換,全麵的關係,多方麵的需求以及全麵的能力的體係。建立在個人全麵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23]

人的依賴關係占統治地位的階段,是同社會發展中的自然經濟形態相適應的。在這種曆史形態中,個人不是作為獨立的個人,而是作為一定自然共同體的成員,直接依附於這個自然共同體。“我們越往前追溯曆史,個人,從而也是進行生產的個人,就越表現為不獨立,從屬於一個較大的整體。”[24]個人對自然共同體的依賴關係,具體體現在個人對自然共同體代表人物的從屬關係中,而自然共同體內部依靠宗法等級製度建立起來的社會關係,則造成了普遍的人身依附關係。社會的每個成員在這個關係中既不獨立,也沒有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