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危機中的重建:唯物主義曆史觀的現代闡釋

一 “世界曆史”範疇的界定

在唯物主義曆史觀的範疇之網中,“世界曆史”這一範疇是網上的紐結之一,具有兩種含義。

第一種含義,是指人類總體曆史。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指出:“整個所謂世界曆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1]這一命題中的“世界曆史”就是指人類總體曆史。列寧也曾在人類總體曆史的意義上使用“世界曆史”一詞,如“世界曆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不僅絲毫不排斥個別發展階段在發展的形式或順序上表現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為前提的”[2]。這裏的“世界曆史”一詞顯然是指人類總體曆史。

應當說,用“世界曆史”一詞表征人類總體曆史,是常見的、流行的,甚至被學者嚴格地確定來了。例如,蘇聯著名曆史學家茹科夫在其《曆史方法論大綱》中明確指出:“‘世界曆史’這一概念本身就總是引起一定的意見分歧或看法上的細微差別。我們把世界曆史理解為整個人類所走過的道路。世界曆史的任務,就是對人類社會從低級階段向更高階段前進運動的這一發展,給予概括的(但決不是抽象的)闡明。”[3]

但是,我們應當看到,馬克思用以表征人類總體曆史的概念並不限於“世界曆史”一詞,更多的是使用“曆史”、“一切曆史”、“整個曆史”等這些概念,如“曆史不外是各個世代的依次交替”,“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曆史的第一個前提”,“這些不同的條件……它們在整個曆史發展過程中構成一個有聯係的交往形式的序列”,等等。

第二種含義,是特指各民族、國家通過普遍交往,進入相互依存狀態,使世界整體化或“一體化”以來的曆史。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明確提出了“曆史向世界曆史的轉變”這一命題,以表征世界“一體化”這一曆史趨勢,並認為資產階級“首次開創了世界曆史”,而且“各個相互影響的活動範圍在這個發展進程中越是擴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於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曆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曆史”。[4]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強調指出:“世界史不是過去一直存在的;作為世界史的曆史是結果。”[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