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製度從它確立的第一天起就受到來自不同立場、不同方麵的不同批判,資本主義的發展和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是形影相隨的。尤其是19世紀初以聖西門、傅立葉和歐文為代表的“批判的空想的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可謂淋漓盡致,“提供了啟發工人覺悟的極為寶貴的材料”。然而,從總體上看,這種批判是**多於理性,幻想壓倒科學,針對的是結果而不是原因,沒有解決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及其客觀依據問題。而科學社會主義之所以科學,從根本上說,就在於它以社會發展規律為基礎,以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內在矛盾的經濟學分析為依據,從結果到原因,揭示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及其客觀依據。
社會發展有其內在規律,不以任何人的意誌為轉移。從曆史上看,盡管每一代封建君主都被教導如何進行統治,被告誡“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甚至專門編撰了《資治通鑒》之類的書供他們閱讀,希圖封建王朝萬世一係,可是曆史上照樣發生農民起義,照樣發生改朝換代,照樣發生資產階級革命。“隨著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謀生的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係。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1]
這表明,某種社會形態的盛衰興亡是一個規律性的現象。從封建社會的滅亡中產生出來的資本主義社會本身就是生產方式一係列變革的產物,具有曆史必然性,所以,資本主義“在曆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但是,任何一種社會形態都不可能永恒存在,如同希圖萬世一係的封建王朝最終走向崩潰一樣,在曆史中產生的資本主義社會也必然曆史地走向滅亡,為新的社會形態所代替。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性就根植於曆史過程本身,根植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矛盾的本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