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克思哲學的文本中,世界曆史這一概念具有兩種含義。
一是指整個人類曆史的發展進程。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指出:“整個所謂世界曆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10]這一命題中的“世界曆史”就是指人類總體曆史。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在批判青年黑格爾派用宗教、概念說明人類曆史時指出:“至於他們的全部其他論斷,隻不過是進一步修飾他們的要求:想用這樣一些微不足道的說明作出具有世界曆史意義的發現。”[11]這裏的“世界曆史”,也是指人類總體曆史。列寧也曾在人類總體曆史這個意義上使用過“世界曆史”:“世界曆史發展的一般規律,不僅絲毫不排斥個別發展階段在發展的形式或順序上表現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為前提的。”[12]
應當說,用“世界曆史”表征人類總體曆史,是常見的、流行的,甚至被學者確定下來了。例如,蘇聯著名曆史學家茹科夫在其《曆史方法論大綱》中明確指出:“‘世界曆史’這一概念本身就總是引起一定的意見分歧或看法上的細微差別。我們把世界曆史理解為整個人類所走過的道路。世界曆史的任務,就是對人類社會從低級階段向更高階段前進運動的這一發展,給予概括的(但決不是抽象的)闡明。”[13]但是,我注意到,馬克思用以表征人類總體曆史的概念並不限於“世界曆史”,更多的是使用“曆史”、“一切曆史”、“整個曆史過程”等這些術語,如“曆史不外是各個世代的依次交替”,“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曆史的第一個前提”,“這些不同的條件……它們在整個曆史發展過程中構成一個有聯係的交往形式的序列”,等等。
二是特指各個民族、國家通過普遍交往,進入全麵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製約,使世界整體化或“一體化”以來的曆史。對於“世界曆史”的這一層含義,馬克思給予特別的關注。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明確地用“曆史向世界曆史的轉變”[14]表征這一曆史趨勢;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強調指出:“世界史不是過去一直存在的;作為世界史的曆史是結果。”[15]在馬克思看來,在資本主義時代,由於生產力和交往的普遍發展,各個民族或國家都被卷入“一體化”的進程之中。“隨著這種發展,人們的世界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時已經是經驗的存在了。”[16]“每一個單個人的解放的程度是與曆史完全轉變為世界曆史的程度一致的。”[17]馬克思在這裏所說的“世界曆史”顯然不同於曆史學意義上的“世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