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為馬克思辯護:對馬克思哲學的一種新解讀

四 跨越“卡夫丁峽穀”的設想及其方法論意義

馬克思晚年關於俄國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穀”的設想,是其東方社會理論中的華彩篇章。如果說“停滯”論關注的是東方社會的特征的話,那麽“跨越”論關注的則是東方社會的發展道路問題。為了說明俄國未來的發展道路,馬克思從三個方麵分析了俄國所處的曆史條件。

從內部條件看,俄國農村公社具有二重性:“一方麵,公有製以及公有製所造成的各種社會關係,使公社基礎穩固,同時,房屋的私有、耕地的小塊耕種和產品的私人占有又使個人獲得發展。”[51]這種二重性是俄國農村公社的強大的生命力的源泉。土地公有製構成了集體生產和集體占有的基礎;同時,俄國的曆史傳統與民族的心理結構說明,農民習慣於勞動組合關係,這便於他們從小土地經濟過渡到集體經濟。

從外部條件看,俄國並不是脫離世界而孤立存在的,它與西方資本主義處於同時代,因而必然要和西方資本主義發生聯係。俄國是在全國範圍內把土地公社占有製保存下來的唯一的國家,同時,這種公社占有製恰好又生存在現代的曆史環境中,和資本主義生產所統治的世界市場聯係在一起。處於世界曆史行列中的俄國可以借助資本主義的經濟成就,為未來的社會主義提供物質條件。

從可能與現實的關係看,特殊的曆史條件隻是為俄國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穀”提供了可能,要把這種可能變成現實,還需要一個重要條件,即進行社會革命。馬克思當時提出需要兩種革命:一種是俄國革命,因為當時俄國農村公社已經受到沙皇政府的破壞,處於瓦解過程之中,所以“要挽救俄國公社,就必須有俄國革命”[52];另一種是西歐的革命,“假如俄國革命將成為西方無產階級革命的信號而雙方互相補充的話,那麽現今的俄國土地公有製便能成為共產主義發展的起點”[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