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浪漫主義的興起,是以1800年史達爾夫人出版的《論文學》一書為標誌的。從時間上看,它與華茲華斯號稱英國浪漫主義宣言的《〈抒情歌謠集〉再版序言》,正在同一年。與德國則沒法相比。浪漫主義的靈感和想象,追根溯源,公認是來自康德的《判斷力批判》。康德將審美趣味界定為非功利的快感,不涉概念的必然性和普遍性,無目的又有目的,最終是以美與藝術統一起一般與個別、理性與想象這些互為對立的兩元,足以叫嗣後在歐洲範圍內興起的浪漫主義美學受用不盡。一個顯見的例子便是英國的柯勒律治。柯勒律治專門到德國攻研過哲學,回英國後便對康德的超驗唯心主義矢誌不渝。
但是法國的情況有所不同。法國大革命足以讓德國思想中的一切反叛努力相形失色。法國大革命提出的自由、平等、博愛這些理念,明顯影響了歐洲不止是一代人的文學、藝術和美學,卻又偏偏晚了一個節拍,才比較集中地見諸本土的浪漫主義美學。這還不全是高爾基所謂的消極浪漫主義和積極浪漫主義的問題。歐洲浪漫主義開始勃興的19世紀20年代,在法國正是波旁王朝複辟時期。但是一方麵啟蒙主義思潮滌**了第一第二等級的意識形態,革命後動產和不動產的重新分配,尤其是滄海桑田,變化叫人難以置信,以使悲觀頹唐,感慨命運多蹇無常的風習彌散在上層階級;另一方麵,第三等級對一個既成現實的資產階級社會體製,同樣感到失望,因為它同啟蒙思想家以理性為唯一標尺,描繪出的那個美好的理想社會圖景,完全是兩碼事。所以大家都感到有話要說,都想避開現實,在另一個天地裏來抒發寄托情感,這就有了浪漫主義興起的社會基礎。
不僅如此,法國浪漫主義的前麵,還矗立著一個古典主義。法國是古典主義的本土,17世紀在路易十四統治下,法國的古典主義文學在歐洲獨領**。雖然,18世紀啟蒙運動背靠現實,樹立了自己的審美趣味和尺度,但是古典主義餘風尤在。不說啟蒙思想家們奉為圭臬的"理性"係與古典主義一脈而下,那時號稱歐洲思想家泰鬥的伏爾泰,對古典主義悲劇還樂此不疲,隻恨自己沒有高乃依和拉辛的天賦。甚至拿破侖也鼓勵以節製、義務、王權至上的古典主義文藝。古典主義追根溯源有博大精深的古羅馬和古希臘文化。像歐洲其他國家一樣,把目光緊盯住中世紀民族文化雛形的法國浪漫主義,有勇氣和實力同古典主義較量並且取勝嗎?這也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