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西方美學史 第5卷 十九世紀美學

第一節 史達爾夫人論南北文學

史達爾夫人(Madame de Staёl,1766-1817年)原名安尼·路易·日耳曼尼·納克爾(Anne Louise Germaine Necker),出身名門,祖上是愛爾蘭血統,父親雅克·納克爾男爵是金融巨頭,丈夫史達爾男爵為瑞典駐巴黎公使。史達爾夫人十五歲開始寫作,崇拜盧梭,1788年出版《論盧梭著作及書信集》,尤其推崇盧梭的感情至上主義。1792年雅各賓專政後,曾經擁護大革命的史達爾夫人不得不出逃瑞士和英國。1795年她返歸巴黎,重開沙龍,成為政界溫和派人物的一個中心。史達爾夫人曾經是拿破侖的崇拜者,最終卻失望而生怨恨,呼籲自由,反對獨裁,分別在1803年和1810年,被拿破侖驅逐出巴黎和法國。1817年逝於巴黎。

史達爾夫人著有《苔爾芬》、《柯麗娜》等多種小說,但是在文學史上她的小說並不足稱道。浪漫主義作為一種藝術思潮也好,作為一種時代精神也好,史達爾夫人在法國作為這個運動的先驅,主要是因為她的兩部文藝理論巨著:1800年出版的《論文學》和1810年出版的《論德意誌》。而這兩部論著中提出的是社會環境而非作家天才決定文學審美特征的美學思想,則開啟了法國嗣後聲勢浩大的實證主義美學的先聲,影響遠遠超過了浪漫主義運動。

《論文學》的全名是《論文學與社會機製的關係》。作者開篇就說:"我的本旨在於考察宗教、風尚和法律對文學的影響以及文學對宗教、風尚和法律的影響。"[1]法國比較文學史家梵·第根在給《論文學》所撰的導言中,講到史達爾夫人在法國文學方麵通曉蒙田和路易十四時代以後的作家,中間一段,則少有所知。她不喜歡但丁,對《瘋狂的羅蘭》和《解放了的耶路撒冷》所知較多,推崇馬基雅弗利,對莎士比亞則是非常熟悉,對其後的英國文學,尤其精通。通過翻譯,史達爾夫人也了解了德國文學,包括歌德和席勒。古代文學方麵,史達爾夫人不懂希臘文卻懂拉丁文,可以直接閱讀維吉爾、奧維德和西塞羅,以及塞內加,當然借助翻譯她也熟讀了荷馬和悲劇詩人。總之,史達爾夫人的文學知識未必是完全的,均衡的,但至少也相當可觀。當她在文學世界中間漫遊的時候,她的論斷大都是從作品的直接印象中引出,而決不照搬文學史的定見,人雲亦雲。正是這一特點,使她的這部《論文學》及後來的《論德意誌》,盡管不乏偏悖,不乏漏洞,卻處處散發出清新動人的魅力。可以說,這兩部論著的行文風格,就是典型的浪漫主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