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西方美學史 第5卷 十九世紀美學

第二節 夏多布裏昂之開浪漫主義風習

夏多布裏昂(Francois-René Chateaubriand,1768-1848年)出身於布列塔尼一個沒落貴族家庭。同出身新教家庭的史達爾夫人不同,他自稱因母親臨終懇求他信奉天主教,爾後亦近狂熱。他少年時即學會了希伯來文。大革命前他踏入軍界,革命後一度出走北美,並且參加過貴族武裝叛亂。1800年他返回法國,結識拿破侖,鼓吹基督教而深得賞識。波旁王朝複辟後,與拿破侖貌合神離的夏多布裏昂先後出任內政大臣和外交大臣,七月王朝時期,他依然矢誌不渝於波旁王室,晚年纏綿病榻,著作有《革命論》(1797年)、《基督教真諦》(1802年)等政論、散文、小說多種,以及死後出版的自傳《墓外回憶錄》。

夏多布裏昂對法國浪漫主義的影響遠較史達爾夫人為大,被公認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創導人。後來收入《基督教真諦》的兩部短篇小說《阿達拉》和《勒內》,以北美的印第安部落和原始森林為背景,致力於敘寫人物內心的靈魂衝突,其華美的形式,極有詩意的語言,一時使萬千讀者如醉如癡,首開了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範例。這個範例或許是令人擔憂的,因為它們迎合的正是世紀末彌散法國、歐洲的幻滅憂鬱情緒。對浪漫主義素無太多好感,對夏多布裏昂的政治立場尤其不滿的馬克思,對法國這位浪漫主義第一人的斥責,是眾所周知的:"這個寫起東西來通篇漂亮話的家夥,用最反常的方式把18世紀貴族階級的懷疑主義和伏爾泰主義同19世紀貴族階級的感傷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在一起。"[5]又說:"這個作家我一向是討厭的。如果說這個人在法國這樣有名,那隻是因為他在各方麵都是法國式虛榮的最典型的化身,這種虛榮不是穿著18世紀輕佻的服裝,而是換上了浪漫的外衣,用新創的辭藻來加以炫耀;虛偽的深奧,拜占庭式的誇張,感情的賣弄,色彩的變幻,文字的雕琢,矯揉造作,妄自尊大,總之,無論在形式上或在內容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謊言的大雜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