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洛蒂(Roger Garaudy,1913—2012年),法國共產黨員,馬克思主義政治家、哲學家、美學家。出身於馬賽一個工人家庭,青年時代就投身革命活動,1933年加入法共。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軍服役,複員後因積極參加反法西斯的抵抗運動而被捕,關押在阿爾及利亞近三年。戰後才獲釋,曾在阿爾及利亞工作,加入過阿爾及利亞共產黨。回國後,進大學任教,繼續參與政治活動。曾被選為法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也作為法共代表參與議會競選,擔任過法國參議院議員、國民教育委員會主席。1959年起主持法共創辦的“馬克思主義學習研究中心”,組織過與存在主義、天主教方麵就哲學等問題開展的對話和辯駁。主要的著作有《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1957年)、《人的遠景》(1959年)、《從超現實主義到現實主義——阿拉貢的曆程》(1961年)、《論無邊的現實主義》(1963年)、《20世紀的馬克思主義》(1966年)《20世紀的現實主義》(1968年)、《今天能成為共產主義嗎?》(1968年)等。
一 人本主義的哲學和美學
在法國馬克思主義理論界中,列斐伏爾是最早將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譯成法文,並以此為依據,努力用人本(道)主義思想來建構馬克思主義美學的。晚於他的加洛蒂也沿襲了這一基本思路,一方麵從《手稿》的基本觀點出發;另一方麵對存在主義哲學,乃至基督教超驗思想都有所吸收,力圖在1956年蘇共“二十大”以後,建立起一種同斯大林主義相對立的人本(道)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美學。
加洛蒂認為,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就是人、人的問題,馬克思主義就其實質而言就是人道主義,是“最完善的人道主義”。在他看來,《手稿》表明馬克思主義的出發點、歸宿都是人,其終極目的就是要使人從異化狀態中回歸到真正的“完整的人”。他說:“馬克思這樣強調了他的學說的出發點是人”,而其目標是消滅社會異化,使人成為真正的“人”,“這樣的人,完整的人,將能統治經濟領域而不致在這領域內成為犧牲品,並將有可能自由地和創造性地形成自己的個性。這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遠景的樞紐”。[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