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爾根·哈貝馬斯(Jügen Habermas,1929— ),出身於德國杜塞爾多夫一個中產階級家庭。40年代後期先後入哥廷根大學、瑞士蘇黎士大學、波恩大學學習哲學、曆史、心理學、文學、經濟學等,1954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55年進入法蘭克福社會研究所工作,成為阿多諾的助手。1961—1964年任海德堡大學哲學教授,1964年起任法蘭克福大學哲學、社會學教授。1971年起主持施塔恩堡的馬克斯—普朗克科技世界生存條件研究所,後又轉至慕尼黑市任馬克斯—普朗克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1983年重返法蘭克福大學任哲學、社會學教授。哈貝馬斯是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也是當代西方最傑出、最有影響的思想家之一。他具有百科全書式的知識素養,在哲學、社會學,解釋學等多個領域他都曾與一些大學者展開論爭,且都取得了獨樹一幟的成果。他著述極豐,主要有《公眾社會結構的變化》(1962年)、《理論與實踐》(1963年)、《認識和人的旨趣》(1968年)、《作為意識形態的技術和科學》(1968年)、《文化與批判》(1973年)、《晚期資本主義的合法性問題》(1973年)、《論曆史唯物主義的重建》(1976年)、《交往行為理論》(1981年)、《現代性的哲學話語》(1985年)、《新保守主義》(1989年)等,至今仍活躍在國際學術界。他雖無美學專著,但對美學和文藝問題仍很關注。他的文藝、美學思想是他“社會批判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 “重建”以“交往行為”為核心概念的曆史唯物主義
哈貝馬斯的哲學總體上說仍延續了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的基本框架,但擯棄了第一代成員們單一“否定性”的激進主義立場,而代之以對晚期資本主義合法性危機的分析和對上升為意識形態的科學技術的批判,企圖通過構造溫和的“社會交往行為理論”,來“重建”曆史唯物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