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活是生命的客觀化。人的生活內容和生活方式是各不相同的。人們活著,也就是生活著。也許年複一年,一代又一代不斷重複。可以說絕大多數的人並沒有考慮過生活的意義和目的問題。這個問題並不會因為人們沒有意識到就不存在,實際上幾乎與每個人都不可分。可隻有兩種人會考慮這個問題,一種人是哲學家,可以說這是他們的專業。不思考這個問題的哲學家不是哲學家。即使他們的研究重點在其他哲學問題上,可是作為一個哲學家不可能不思考這個問題,不可能對這個問題沒有自己的看法。另一種人是碰到生活難題,感到活著沒勁、感到失望、感到空虛的人,也會不由自主地提出或思考這個問題。春風滿麵,正處在權力中心,或者,衣食無慮,小日子過得舒舒坦坦的人,是不會提出這個問題的。可是,這個問題並不會因為人們沒有意識到就不存在,實際上與每個人都不可分,除了小孩與白癡。
▲ “自知才疏最畏懶,老馬依然不用鞭。”20世紀80年代攝於家中。
每個人都有頭,但每個人都不會想到自己有頭,正如每個人都有牙但不會想到自己有牙一樣。隻有頭痛時才會想到有頭,牙痛時才會強烈感到牙的存在。人生觀的問題也一樣。隻有當人麵臨生存危機,人的價值觀念混亂、理想和信仰喪失,這個問題才凸顯出來。但與頭痛和牙痛不一樣的是,即使這時人們也往往認識不到這是人生觀的問題。要使這種認識成為自覺就需要哲學。哲學就是把社會存在的人生觀問題由隱性變為顯性的問題,由不自覺變為自覺問題。這就是哲學對時代問題的思考。
六十多年前,約翰·杜威說過,人生,無論是從個人講來,還是從集體講來,是紛擾的、混亂的和衝突的。的確,人生充滿矛盾和曲折。人的一生要經曆不同的階段:青少年、中年、老年。幾乎不同的年齡段都會遇到不同的人生問題,處理不好都會發生危機。青少年時的遊移不定,人到中年麵對的各種壓力導致的心力交瘁,老年時的失落感和對臨近死亡的恐懼,都有可能導致人生觀危機。我們經常見到,有的人身無分文,心懷天下,有的人醉生夢死,得過且過;有的人積極上進,有的感到空虛無聊;有的樂觀,有的悲觀;有的充滿信心,有的焦慮浮躁。這種種不同的生活態度中都存在人生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