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與失敗者在生活中是常見的。可如何對待失敗、如何對成功者與失敗者進行評價,這既是曆史觀的問題,也是人生觀的問題。
誰都不願失敗,都喜歡成功。但拒絕失敗,肯定難以成功。
誰都不願成為失敗者,都願當勝利者。可處於失敗地位如不能善處,可能即使在處於勝利地位時也難以把握自己。何況社會生活中失敗者與成功者的評價標準可以是截然相反的。
一般地說,失敗與成功不是固定不變的。失敗中可以包含成功的因素,而勝利中也可能包含著失敗的種子。有人說,成功是多次失敗的回報,或者像中國老話說的,失敗是成功之母,講的都是同一個意思。頂峰隻有願意走彎路的人才能到達,的確如此。可是這種說法也是概而言之,不能抽象化普遍化。因為失敗的性質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其結局可以迥然不同。
就人與自然的關係而言,人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某一試驗的失敗、某一新產品製作過程中的反複試驗,都是達到成功的必經之路。據說,日本有個學者專門研究失敗並提倡建立一門名為“失敗學”的學問。他認為失敗的結果形成重大的事態就是事故,通常因事故而陷入困境。事故應著力防止,但失敗不等於事故。失敗有兩種,一種是可容忍的失敗,一種是不可容忍的失敗。失敗的好處在於,它不僅向本人,而且向他人、向後來者提供經驗,以獲得成功。人是容易健忘的。在人類曆史上有許多事故和災難被遺忘,以致後人重犯錯誤。這證明人們應該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從這個角度說,失敗的確是人類一筆寶貴的財富。
可在社會領域中,在政治、軍事鬥爭中,一個階級及其代表人物的失敗並不必然導致成功,關鍵是自己處於鬥爭的哪一方麵,是站在曆史潮流的反麵,還是站在曆史潮流的前頭。經驗證明,反動階級及其代表人物的失敗是無可挽回的。不管他們具有何種才能、知識,擁有多大力量,到頭來仍然避免不了失敗。當然,作為一種曆史經驗,這種失敗可以從反麵給人以曆史的智慧和啟迪,但絕不會轉變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