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評人物,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風氣的重要特點之一。這固然同東漢末年“月旦評”的遺風有關,而更重要的原因則是當時“九品官人法”的需要。一方麵是“名節”、“家風”的提倡;另一方麵是選官任使的要求。這兩點,使人們格外看重品評人物,也推動了品評人物理論的發展。
所謂“月旦評”,就是品評人物。東漢末年的許劭與其從兄許靖“俱有高名,好共核論鄉黨人物,每月輒更其品題,故汝南俗有‘月旦評’焉”。一時間,人們以能得到好的品題為榮。“曹操微時,常卑辭厚禮,求為己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對,操乃伺隙脅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操大悅而去。”[132]“月旦評”的標準是名節與人倫,故曹操得到這樣的品題。但曹操對此則極為滿意,因為他正處在“亂世”。後曹操起兵,勢力漸大,控製獻帝,於建安十五年(210)下“唯才是舉”之令: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嚐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133]
曹操“唯才是舉”的選拔人才的政策,直接影響到品評人物的傳統準則。建安二十年(215),曹丕根據陳群的建議,實行“九品官人法”,貫徹“唯才是舉”的原則,把“才”分為九等,按等選用。其後,司馬懿控製曹魏,以各州世族為大中正選拔人才,以門第為高下,此即“九品中正製”。可見,魏晉南北朝雖重品評人物,而其品評的標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