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劉知幾的史學批評意識和《史通》的主要內容
盛唐時期,傑出的史學批評家劉知幾寫出了《史通》一書。這是中國古代史學上一部劃時代的史學批評著作。《史通》的問世,標誌著中國史學進入到一個更高的自覺階段,是史學思想發展和史學理論建設的新轉折。
劉知幾(661—721),字子玄,唐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他於高宗永隆元年(680)舉進士而入仕,武則天長安二年(702)開始擔任史官,撰起居注。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書少監、太子左庶子、左散騎常侍等職,並兼修國史。長安三年,與朱敬則等撰《唐書》80卷;中宗神龍時(705—707),與徐堅等撰《武後實錄》;玄宗開元二年(714),與柳衝等撰《姓族係錄》200卷;開元四年,又與吳兢撰成《睿宗實錄》20卷,重修《則天實錄》30卷、《中宗實錄》20卷。其間,他因不滿於武則天和唐中宗時史館修史的紊亂和監修貴臣們對修史工作的橫加幹涉,曾在中宗景龍二年(708)毅然辭去史職,“退而私撰《史通》,以見其誌”。他的私人撰述還有《劉氏譜考》3卷、《劉氏家史》15卷和一些詩文。《史通》是他的代表作,流傳至今;《史通》傳本以清人浦起龍《史通通釋》流傳最廣。今人趙呂甫作《史通新校注》,反映了《史通》研究的最新成果。劉知幾的其他撰述,多已不存。
劉知幾的史學批評意識,得力於他在史學上的修養。他自稱:“自小觀書,喜談名理,其所悟者,皆得之襟腑,非由染習。……其有暗合於古人者,蓋不可勝紀。始知流俗之士,難與之言。凡有異同,蓄諸方寸。”[36]這說明他在史學批評上有多年的積累。他的史學批評意識,還受啟示於當時修史工作的實踐,這也是他撰寫《史通》的直接動因。他深沉地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