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係列:老子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如何解“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者,指知“道”之人,亦有人解作“智慧之人”或聰明人。如果知“道”者不言語,言語的人又不知“道”,那麽人還要教育、學習、寫作嗎?老子是知“道”者,為什麽要寫五千言?難道寫下了五千言,老子就成了不知“道”之人?對此,白居易曾寫過一首詩:“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語吾聞於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五千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不一定是老子的創造,很可能是古人一種人生體驗或認識體驗的結晶。它含有很豐富的智慧、很高超的哲理,但又不能機械地去理解它,更不能咬文嚼字地鑽牛角尖。凡是有一定認識和人生閱曆的人,都會直覺到這句話是真理。我們常見,真正有知識的人,很少發表看法,謹言慎行;無知的人、知之甚少的人,不知天高地厚,以為真理盡在自己手中,喜歡誇誇其談。俗話說“滿瓶不響,半瓶晃**”,就是這個意思。對於“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我們也隻能做如此理解。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不是嚴格科學的理論命題,而是一種智慧的結晶。它所表現的不是什麽孤芳自賞的心情,而是一種十分廣泛而又深邃的人生體驗。

上一章老子論述了身心和諧的養生原則。老子認為身心和諧之人無害人之心、無害物之意,渾身透出一團和氣、一片真愛,因而也會實現與自然界的和諧。本章則論述了人與人之間和諧的原則與方法。

老子是中國曆史上最早意識到並關注異化現象的哲人。尋求如何消除價值差別,超越紛亂的現實,實現人際和諧,這就是玄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