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我始終認為老子的全部學說不代表任何一個階級的狹隘的當下的政治利益。老子是學者,是哲學家,他超越任何具體政治群體的功利,努力總結曆史上有永恒價值的經驗,希望給人類提供一份寶貴的人生哲理。這一章,老子是在最抽象、最普遍的意義上論述了領袖人物所應當有的胸懷氣度和精神境界。他以大海為喻,講解執政的道理,也是做人的道理。(1)大海處下,水流自然趨向之;(2)大海寬容,不管清濁苦甜,一概容納;(3)大海不爭,百川皆爭流,惟大海不爭,爭者歸附不爭者。解讀這一自然現象,很耐人尋味,其中有著做人的樸素道理。一個人胸懷寬廣善於尊重他人,無私,不爭,遇名利先讓他人,雖位居眾人之上,實則逢利必在眾人之後之下。對這樣的人,大家都敬佩,大家都願推舉他出來做領袖。對於一個不爭的人,天下之人誰還能與他爭什麽?這是再簡單、再樸素不過的道理,也是永遠不會消失其真理價值的道理。老子把這一道理總結出來,難道隻是提供給奴隸主階級?難道是奴隸主階級能夠理解、能夠實行的?如果思想家的每一種學說、每一個主張都要機械地分出是代表哪個階級利益的,真不知道這樣的標簽對今天的人們有什麽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