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這一章是常常被人嚴重誤解的,人們常常據此指責老子提倡愚民政策。
什麽是“愚”?河上公注雲:“使樸質不詐偽也。”王弼注:“‘愚’謂無知,守其真順自然也。”盧育三先生說:“這裏不僅指愚昧,還有返璞歸真之義。”
河上公、王弼以至於盧育三的注解正確嗎?我認為是符合老子原意的。老子確實說對老百姓“將以愚之”,從字麵上看像是愚民,但實際上“愚”是指其本性自然淳樸如愚。在本書第二十章中,老子以第一人稱說過“我愚人之心也哉”,“愚人之心”正是老子所追求的人生境界。第五十二章,老子又提出“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這“塞”、“閉”正是“愚”的措施。第五十七章,老子又提出“我無為而民自化”,無為在知識中的表現就是“愚”,顯然這是聖人所追求的。老子主張“愚”,是對現實中狡詐奸猾、巧偽等等所謂聰智現象的逆反。他認為正是統治者的“察察”偽智,迫使民眾以“缺缺”對待之。民眾的狡猾是由統治者的偽智造成的。老子希望民眾不要被這些偽聰明所汙染,要求有道的執政者不要用這種偽聰明去害民,而是要教導民眾保持天真淳樸的自然本性。執政者與民眾都以純真自然的天性相見,不要耍權謀,不要玩弄小聰明,去假,存真,這就是老子追求的治國理想。老子的“愚之”境界,是不現實的,不屬於過去,隻能屬於未來;也許不會實現,但它寄托了偉大哲人的理想和他給予人類的真誠關懷。正因為如此,古往今來,對現實懷有批判情緒的學者,往往都對“愚”懷有特殊的感情。鄭燮的“難得糊塗”,也是對“愚”的境界的追求。有些人取名為“愚”,或題齋為“愚”,不知道古棣先生是否認為他們都是在為封建統治者做掩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