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來說說中國古代史學的特點。
第一,曆史記載與曆史撰述的連續性,反映了中華文明的連續性的特點,使中國史學在這方麵成為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優良傳統。從《國語·鄭語》記鄭桓公與周王室史官史伯對話,史伯縱論“周室將卑”來看,中國古代至晚在西周時期已設有史官,而董狐、齊太史、南史氏、楚史倚相等人的事跡,表明春秋時期各諸侯國亦有史官建置。自孔子修《春秋》、司馬遷著《史記》並倡言“成一家之言”,則又表明,撰寫史書已不僅僅是官府之事,私人著史也已逐漸成為風氣。降至唐初,唐太宗於貞觀三年(629年)設史館於禁中,任命史官負責撰寫前朝史與國史(本朝史),後世延續,成為製度,直至清朝。製度的連續性,以及官修、私撰的互補性,中國古代史學的這一特點,是全世界所僅有的。
第二,曆史記載和曆史撰述內容的豐富性,舉凡經濟、政治、軍事、文化、民族等,都有廣泛的涉及。這些內容,不僅在“正史”中有所記載,而且在編年體史書如《資治通鑒》、典製體史書如《通典》、紀事本末體史書如《通鑒紀事本末》中,從不同的側重點進行了翔實的敘述。有人認為中國古代史書是政治史,這種看法是不全麵的。
第三,曆史記載和曆史撰述反映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曆史,尤其是保存了多民族在曆史文化認同方麵的大量思想資料。曆史文化認同這一曆史現象的內涵十分豐富:在曆史認同方麵,包含血緣、地理、治統等;在文化認同方麵,包含心理、製度、道統等。過去,我們十分重視民族關係史的研究;我們今天應把這種研究向更深的層次推進一步,即全麵考察民族關係中那些與民族史思想、民族關係史思想密切關聯的思想遺產,從本質上彰顯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曆史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