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文學欣賞

第二節 中國散文發展簡述

一、先秦時期的散文創作

中國散文具有悠久的曆史,殷商時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記史的散文。到了周朝,各諸侯國的史官則進一步以樸素的語言、簡潔的文字記錄列國的史實,產生了曆史散文。先秦的曆史散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編年體的《左傳》,有國別體的《國語》和《戰國策》等,是我國敘事散文的源頭,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尤其是《左傳》,真實性、鮮明性、生動性有機結合,形成了我國曆史散文的優良傳統。《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又名《左氏春秋》,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共18萬字,記載了春秋240年間列國的政治、軍事、外交活動和言論以及天道、鬼神、災祥、占卜之事。這部書敘事富於戲劇性,情節緊湊,戰事描寫尤為出色,語言精練、富於形象。《國語》則分別記載了周王朝及諸侯各國(前967—前453年)之事,記言多於記事,所記大多為當時較有遠見的開明貴族的話。《戰國策》作者不可考,現在版本為西漢劉向輯成。它同《國語》一樣,也是分國記事,記載了西、東周及秦、齊、楚、趙等諸國之事,記載內容是謀臣策士的種種活動及辭說。《戰國策》文章的特點是長於說事,善用比喻,人物形象塑造極為生動。先秦曆史散文為中國的曆史文學奠定了基礎,對後世曆史家和古文家都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先秦諸子散文產生於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時代。春秋戰國之交是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各種學術流派紛紛著書立說,爭論不休,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麵。代表不同階級或階層的思想家的著作,促進了說理散文的發展。這些思想家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記載他們言論的書流傳到現在的有《論語》《孟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論語》和《孟子》是儒家詮釋“仁”的著作。《論語》是記錄孔丘及其弟子言行的,其中多半是簡短的談話和問答。《孟子》是記載孟軻言論的。孟軻長於辯論,因此書中語言明快,富於鼓動性。《墨子》闡釋墨翟“兼愛”的主張,語言樸素,說理明確,邏輯性很強,《兼愛》《非攻》等篇極有代表性。《莊子》闡釋道家莊周“無為而治”的主張。莊子散文在諸子中獨具魅力,這表現在作者具有奇幻的想象力和敏銳的觀察力,善用民間寓言,長於譬喻,使文章富於文學趣味。《韓非子》闡釋法家“因時製宜”的主張。韓非散文結構嚴謹,鋒芒銳利,說理深刻。《荀子》闡釋荀況的學說,現有32篇,多長篇。荀子散文特點:論點明確、層次清楚、句法整練、詞匯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