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魏晉是我國散文迅速發展的時期。
漢初,政論散文有所發展。賈誼(前200—前168年)是西漢初年傑出的文學家,他的文章《過秦論》總結了秦代滅亡的原因,汲取了秦末農民起義的教訓,發展了先秦的民本思想。他的散文善用比喻,語言富於形象性。除賈誼外,漢初還有不少散文家,他們的文章大多或論秦之得失,或針砭時弊,提出自己的主張,其中以晁錯和鄒陽成就較高。晁錯以主張募民備塞的《守邊勸農疏》《論貴粟疏》兩篇散文著名。
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封建王朝迫切需求總結古代文化,給予大一統的統治局麵以哲學和曆史的解釋,司馬遷的《史記》應運而生。它的出現將先秦曆史散文又大大向前發展了一步。在《史記》的影響下,東漢產生了不少曆史散文著作,班固的《漢書》便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漢代出現了一種新的文體“賦”。賦的名稱始於戰國趙人荀況的《賦篇》,到後代形成了特定的體製。講究文采、韻節,兼具詩歌和散文的雙重性質。接近散文的稱“文賦”,接近於駢文的稱“駢賦”。漢初賈誼的《吊屈原賦》《鳥賦》,司馬相如(前179—前118年)的《子虛賦》《上林賦》,西漢末年楊雄(前53—18年)的《甘泉賦》《羽獵賦》《長楊賦》《河東賦》,班固的《兩都賦》,東漢張衡(78—139年)的《二京賦》,都是漢賦的名篇。
魏晉南北朝時期,駢文盛行,散文衰落。但在酈道元的《水經注》和楊衡之的《洛陽伽藍記》等學術著作中仍有一些質樸的敘事、抒情、寫景的優美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