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新聞作品評析

二、廣播語言的要求

由於廣播自身的特性,我們在運用語言的時候,就不能完全等同於報紙或電視。這就要求我們在廣播新聞的語言的使用上,應該盡量針對它的這些特性,揚長避短,為聽而寫。

要做到為聽而寫,就是要盡量使廣播新聞的語言口語化、通俗易懂、形象生動。

1.口語化

要做到語言的口語化,應盡量少用單音詞、文言詞以及書麵語,多用口頭用語表達。像“現”、“今”、“曾”這樣的單音詞,“皆”、“故”、“乃”這樣的文言詞,還有“宜於”、“何謂”這樣的書麵語,如果出現在報紙消息中,一般不會阻礙讀者對信息的理解。但是這樣的詞語,如果出現在廣播新聞裏,聽眾要在短時間裏聽懂這些詞語,就比較費勁。如果分別改成“現在”、“今天”、“曾經”、“都是”、“所以”、“是”、“適合”、“什麽叫做”這樣的口頭用語,更能方便聽眾對信息的接收。

2.通俗易懂

廣播的受眾群體,比報紙所要求的“智力門檻”更低,一般來說,廣播擁有低文化層次的受眾要比其他類型的媒體更多。所以,在語言上麵,也更應該照顧這部分的受眾,盡量通俗易懂。

此外,還要避免聽覺上容易導致錯亂的一些詞語,特別是在諧音詞的使用上。例如,“我市”與“我是”,“全部”與“全不”、“走進”與“走近”等,這些詞語讀音完全一樣,但是意思卻不一樣,甚至大相徑庭。廣播新聞在進行表達的時候,最好有意識回避這些詞語,比如要表達“全部”的時候,可以換成“全都”。

3.形象生動

廣播雖然沒有畫麵,但是也可以依靠語言,營造出生動形象的效果。要做到這一點,最好要盡量調動語言的表現力,在聽眾的頭腦中產生畫麵感。比如“談話間不覺已經夕陽西下,滿山遍野的森林鬱鬱蔥蔥,即使是那些百年的參天古樹也染上了春天的翠綠。”在這句話中,“夕陽西下”、“漫山遍野”、“鬱鬱蔥蔥”等具有畫麵感的詞語,仿佛把場景直接呈現在了聽眾麵前。雖然並不真能親眼看見,但通過聯想,也能感知記者要傳達的場景。在美學理論中,“通感”是指審美過程中各種感覺器官間的互相溝通,即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各種官能互相呼應,彼此交感。這種“通感”現象在信息傳播領域一樣普遍存在。音響是廣播的靈魂,依靠典型化的音響,營造出具有通感效果、富於審美情趣的生動畫麵,無疑是廣播通訊寫作的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