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學前兒童家庭教育

一、學前兒童家長的教育素質

近幾年,“素質”一詞雖被頻繁提及,但究竟什麽是素質,卻又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在此,我們就“素質”一詞的內涵、外延進行簡單的歸納和概括,不做深入的研究。

“素質”一詞的含義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素質是生理學和心理學意義上的素質概念,即“遺傳素質”。關於狹義素質的典型解釋,在《辭海》中有比較明確的表述:“素質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麵的本來特點和原有基礎。在心理學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點,主要是感覺器官和神經係統方麵的特點,是人的心理發展的生理條件,但不能決定人的心理內容和發展水平。”廣義的素質指的是教育學意義上的素質概念,一般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礎上,通過後天環境的影響和教育訓練所獲得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長期發揮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質結構,通常又稱為素養。

顯然,在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的研究範圍內,我們主要是指向廣義的素質。而且,在此,我們主要討論與家庭教育有關的家長素質,特別是家長的教育素質,其他有關素質的理論和實踐我們不予討論。

那麽,對於學前兒童家庭教育來說,家長應當具備什麽樣的教育素質呢?

(一)家長的道德教育素質

在教育學研究領域,“德育”包括品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全麵發展教育中,德育是基石。在兒童的不同年齡階段,德育的重點也不同。具體地說,對學前兒童的德育是以品德教育為主的,即在學前階段,德育主要是基本的行為規範、良好性格基礎和幼兒品德發展的教育。

在學前兒童家庭教育中,家長對孩子品德發展的影響,從家長教育素質的角度分析,主要在兩方麵:一是家長自身的品德素質;二是家長對子女實施德育的素質。從理論上說,二者應該是統一的,因為,如果家長自身的品德素質高,那麽他們對孩子的影響就大多是正向的;如果家長自己的品德不良,就有可能不會對孩子的品德有什麽好的影響。同理,家長要想對孩子進行良好的品德教育,首先自己得具備良好的品德修養,至少必須非常明確地辨別是非、善惡、美醜等,然後才可能去教育孩子。然而,現實中兩者不能統一的情況也是存在的。比如,家長作為承擔社會責任的成員,能夠非常清楚地辨別是非、善惡、美醜等,在麵對社會政治、倫理、道德、規範以及個人的工作、發展、理想追求等時,能夠具有很高的覺悟;然而,在家庭教育中,他們可能以潛移默化的方法影響孩子,卻不知道如何將這樣的品德傳授給孩子,即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也具有這樣良好的品德。或者與之相反,作為家長,他們清楚地知道應該使孩子具有良好的品德,應該使孩子成為受歡迎的以及對社會、對他人有用的人,但他們自己卻做不到,也就不可能要求孩子做到,於是形成惡性循環:一方麵家長希望孩子品德高尚;另一方麵他們自己卻給孩子樹立了不良的學習榜樣。當前的現實還存在著另一種情況,那就是家長自己內心是矛盾的,這樣的矛盾可能來自家長的理想和現實的矛盾,比如,家長希望孩子成為一個善良的、助人為樂的、勇於吃苦的、寬容的人,但同時也非常擔心,如果自己這樣去教育孩子,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了,那麽在長大走上社會後會不會吃虧、吃苦、受罪、受欺負?如此一來,家長在家庭德育方麵會產生不少困惑,有時會感到無所適從,這就需要家長自己盡快地明確:自己是希望孩子成為受社會尊重、歡迎,對社會、對他人有用的人,還是希望孩子在任何人、任何事麵前都不吃虧,一切為自己著想,而後成為一個不受歡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