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學前兒童家庭教育

一、中國人的養育觀和家長角色

(一)中國人的養育觀

目前,在國內對兒童的教育和撫養的詞語並不嚴格與統一,有的使用“養育”“教養”“撫養”,還有的使用“教育”。我們認為,“養育”和“教養”概念基本上相同,隻是他們對兒童的關注點不同,“養育”重在養並兼之育,而“教養”重在“教”;“撫養”主要側重於家長對兒童生理的養護,視兒童為“生物個體”;“教育”則側重於家長作為社會文化的實施者對兒童進行價值觀念和社會規範等的傳遞與教導,視兒童為“社會個體”。其實,兒童是“生物個體”與“社會個體”的統一,其生存和健康成長離不開父母長期的精心養護與教育。

家長的養育觀可分為兒童觀、教子觀、人才觀和親子觀,我們就從這四個方麵來分析我國學前兒童家長在養育觀上存在的誤區及其形成的原因。

1.家長養育觀的誤區

(1)兒童觀。

家長的兒童觀包括家長對兒童的權利、地位以及兒童發展規律的觀點。兒童觀直接影響到家長家庭教育內容與方法的選擇。家長在兒童觀上存在的誤區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第一,有的家長將兒童看作小大人,沒有看到兒童的特點,更沒有意識到他們在每個不同的年齡階段都有自己獨特的需求。第二,將兒童看成一個什麽都不懂、不會的“小人兒”,兒童的一切行為活動都由家長來左右。第三,有的家長隻將兒童看作自己的一個“大玩具”,完全不尊重兒童的發展和需要,家長高興時與孩子一起遊戲,不高興時根本不理孩子等。

(2)教子觀。

教子觀與兒童觀聯係緊密,主要反映父母對家庭教育在兒童發展中的作用以及對自己角色和職能的認識。中國人始終承認“子不教,父之過”,並將教育子女的行為視為人生的最大事業。父母錯誤的教子觀主要表現在以下四方麵:第一,光宗耀祖。這是中國人普遍存在的根深蒂固的教子觀。在封建社會,“書香世家”和“詩書繼世”都被看作引以為榮的事。孩子成了才,父母臉上才有光彩。第二,可憐天下父母心。這是一種“愛”的教育,孩子是未來的希望,父母將自己未實現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尤其是獨生子女的劇增,使得孩子成了家庭的核心。然而,不幸的是,許多父母將愛片麵地理解為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條件,為孩子提供最周到的服務甚至是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要求,將“愛”變為溺愛。第三,“棍棒”之下出“才子”。古人雲,“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很多父母相信隻有嚴厲管教才能教育出有用之才,打罵成為教育子女的最好方法,目的是讓孩子記憶深刻,下次不會再犯。殊不知,這種教育方式既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破壞了融洽的親子關係。第四,“樹大自然直”。這種是比較消極的教子觀念。父母認為兒童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不需要父母的特別教育。這種觀念誇大了兒童的主觀能動性,完全否認了教育的作用,也為那些不負責任的父母提供了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