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第2版)

一、教育實踐中的主要問題

在我國幼兒園教育實踐中,幼兒認知和理解周圍世界的需要常常表現為充滿探究的動機和需要、強烈的好奇心,樂於動手操作、親身嚐試等特點。而且,教師就學前兒童科學活動所進行的評價也常缺乏建設性和發展促進性。幼兒的深層需要還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和滿足,鼓勵幼兒探究的心理氛圍還沒有真正形成。

(一)不理解幼兒的探究和認知需要

事實上,幼兒探究和認知的需要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和基本的滿足。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幼兒經常表現出積極主動探究和認知周圍物質世界的強烈願望,這正是引導幼兒進行科學探究的最好時機。然而,教師們往往丟掉了這一時機,更錯誤的做法是誤解幼兒的探究和認知動機,將其作為錯誤行為加以指責。這樣會使幼兒沒有一個安全的心理探究環境。

常見的情況如下:

1.當幼兒的探究與常規發生矛盾時,教師首先是維護常規

當幼兒的探究與並不重要或可靈活調整的常規發生矛盾時,教師首先作出的反應是維護常規,製止幼兒的探究活動,或嚴厲批評,或間接製止。

實例1 一位教師描述了這樣一件事:班裏的一個小姑娘經常愛大驚小怪,而且很有感召力。正在進行的活動經常被她打斷,其實這歸於她有一雙善於觀察的眼睛。一次,上觀摩課前,幼兒正陸續上廁所,小姑娘一聲驚呼,幼兒都圍了上去。要上觀摩課了,幼兒這樣興奮可不行,而且我注意到她看到的隻不過是一隻小土鱉蟲。我把幼兒轟回盥洗室,用嚴厲的口氣把她叫了過來,表情一定很難看,孩子不情願地離開了小蟲,低著頭,不敢抬眼,一副楚楚可憐的樣子,用含著眼淚的雙眼看著我……

實例2 戶外活動的時候,幼兒對蝸牛產生了興趣,不斷地向老師報告自己的發現。該吃飯了,教師要求幼兒扔掉,幼兒不肯。說了幾遍,就連最聽話的孩子都不肯。幼兒想把蝸牛帶回教室裏,老師說:“蝸牛喜濕,帶到樓上時間長了會死的。”幼兒流露出失望的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