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幼兒的年齡特點,一線教師將其作為必須要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專業要求;後勤工作人員理解的角度有所不同,他們將重點放在“如何支持幼兒發展活動”上。例如,小班幼兒哭鬧時,後勤工作人員知道熬製什麽飲品,以避免幼兒上火;中班幼兒追逐跑時,後勤工作人員知道在拐角處安裝什麽物品,以減少磕碰傷;大班幼兒探索研究時,後勤工作人員知道有意識地收集PVC管、小木塊、板材、空油桶、菜根等,為班級的特色區域提供豐富的材料。
案例 悠揚的笛音
《迷途笛音》是小時候媽媽讀過的一篇散文,時至今日我依舊熟稔於心。少年的時候,喜歡春暖花開之時到河邊剪柳枝,把它們做成一個個小笛子,清脆的笛聲成了我最開心的記憶。
陽春三月,戶外活動時,孩子們在操場上嬉戲。夏師傅爬上樹屋,把一些橫生出來的柳枝剪斷,樹下的大班孩子拉著長長短短的柳枝跑來跑去。文靜的女孩子把柳枝帶在頭頂上,當小公主;調皮的男孩子把柳枝當武器,吼吼哈哈地打鬧著。我正想著,柳枝是大自然的資源,孩子們在親近大自然,可是難道這就是教育中最自然或者最好的畫麵嗎?總是不甘心,難道柳枝就隻能當成打鬧的工具或者裝飾的物品嗎?
“嘀嘀嘀”的聲音從大柳樹處傳出來。剛開始聲音很小,斷斷續續,後來聲音大了,也有一些旋律感。樹下的孩子們抬起頭往上張望,認真聽了一會兒,就有小男孩喊道:“夏師傅,教教我們吧,我們也想吹。”
夏師傅一邊答應一邊順著樹屋的梯子下來,瞬間孩子們就圍了上去,看著夏老師怎麽做柳笛。
陽光不強烈時,暖風正吹時,孩子們三五一夥,拿著小剪刀製作柳笛,“滴滴滴”的聲音在操場上此起彼伏。
夏師傅是最有創意的人,他把裁剪下來的柳條編成鳥窩、筐筐、柳條帽,孩子們羨慕極了,每天都吵著要老師帶他們去夏師傅的木工坊學習新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