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在幼兒園教育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為保育既直接關係到學齡前兒童的身心健康與安全,也是幼兒教育工作的重要支撐,與教育的內容密切相關;因而,保教結合成為幼兒園教育的重要原則。基於全國範圍的大樣本調查和評估,本研究對我國幼兒園保育質量的現狀進行了多層麵的分析。研究發現,我國幼兒園保育總體質量剛剛達到合格水平,但仍有相當比例的班級無法提供有質量的保育(44%的樣本班級處於低質量水平),甚至無法保證幼兒的健康和安全;在具體項目上,如廁/盥洗/飲水項目得分相對較低,超過半數(51.8%)的班級未達到合格水平。差異檢驗分析發現,我國幼兒園保育質量在東、中、西部區域之間、城鄉之間、不同性質的幼兒園之間(公辦園、民辦園)均存在顯著差異,說明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城鄉發展差距、辦園性質均對幼兒園的保育質量產生不同程度的製約作用。
(一)原因分析
基於本研究的調查,研究者認為,造成這些結果的可能原因是:
第一,關於幼兒園班級保育過程缺乏有效的質量評價標準,或有關規範與標準未能得到有效貫徹執行。盡管衛生部和教育部於2010年頒布了《托兒所幼兒園衛生保健管理辦法》(衛生部令第76號),衛生部繼而於2012年頒布了操作性的《托兒所幼兒園衛生保健工作規範》,但這些規範和要求由於缺乏明確具體的監管機製而很難真正在每所幼兒園全麵全程貫徹落實。各地盡管在申辦審批標準或者質量評估標準中可能包含涉及衛生保健的基礎條件或操作規範,但關於班級層麵的保育過程,尤其是從兒童發展的角度如何實現保育與教育的有效結合,缺乏明確可操作的評價標準。
第二,班級規模大,生師比高。在我國現有條件下,幼兒園普遍存在班級規模大、生師比過高的問題。本研究中,428個樣本班級的平均班額是36名幼兒(最大值為106),生師比均值為20∶1,遠高於國家有關規定的標準。幼兒園保育是基於班級的空間設施條件,以滿足幼兒的生理、健康和安全需求以及發展性需求為主要內容的服務過程。在班級規模大的情況下,生均資源變得相對匱乏,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容易造成擁擠混亂、消極等待的現象。生師比過高的條件下,保教人員往往隻能采取大一統的管理模式,難以滿足幼兒的個別化需求;成人更多采用管理和控製性行為,缺乏與幼兒有效的教育性互動,在實踐中難以實現保教結合,導致保育過程質量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