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外名人教子故事

董必武教子為群眾服務

董必武,原名賢琮,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導人之一。他在新中國成立後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對人民民主政權和社會主義法製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董必武同誌一直保持著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平時,他練習毛筆字總是用一些舊報紙,大楷寫了寫中楷,中楷縫裏插小楷,一張紙總是寫得密密麻麻的。一塊毛巾先擦臉,舊了擦手,再破舊了就中間剪開兩頭接上用來擦腳。而且,他不但自己這樣做,還十分重視培養子女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在他的兒子良翮小的時候,董必武同誌用《鋤禾》一詩作兒子的啟蒙教材,常常為兒子講解,並且要求兒子背誦。從小學到大學,家裏一直對良翮采取“實物供給”的辦法,牙膏用完了給牙膏,毛巾太破了給毛巾,從來不給錢買其他零食和消費品,隻給剛夠來回的車費。一次良翮一心想買一雙自己喜歡的布鞋,竟從車費中三分五分地積蓄了兩年。

1953年前後,董必武同誌一家住在鍾鼓樓後的一個有很大後花園的有院子中,院子裏房子布局很合理,也很有氣魄。傳說這個院子曾是個王府。在這裏,春天有海棠花、桃花;夏天有濃蔭;秋天有葡萄、海棠、棗;冬天銀裝素裹,別有一番趣味。董必武也很喜歡這個住所,但是,過了幾年,他還是決定搬進中南海。

一天,他在辦公室的躺椅上坐著看文件,女兒董楚青進去跟他說起這個院子大、好玩,意思是希望爸爸改變搬家的決定。董必武笑著聽女兒說完後,認真地向她解釋道:“這個地方房子好,花園也很漂亮,你到哪裏去找這麽好的地方呢?說沒有是太絕對了,起碼是很少。對不對?為什麽還要搬呢?”接著,他伸出握拳的左手,用右手撥開食指,說:“第一,為我一個人,要有警衛排,要燒鍋爐,要煤,要人跑這麽遠來送文件。這樣要占用多少人力物力啊!搬到中南海,這些都解決了,為國家節省了人力物力,我還不該搬嗎?該搬。第二呢?”他說著,伸開中指,“我上班太遠,要坐很長一段距離的汽車,這要用掉不少汽油。如果家在中南海,再去上班就近了一半路程,就節約了一半汽油。我們國家窮啊!”最後一句話,好像是從他的心底發出的歎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