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炳鬆,字柏丞,浙江金華人。1913年,他公費赴美留學。1936年,任暨南大學校長,是我國著名的史學家、教育家、出版家。
何炳鬆在教育子女上,從不使用打罵的方法。可是對於孩子們的錯誤,他並不姑息,每當孩子做了錯事,他就為他們指出來並加以分析。何炳鬆自己對朋友,不管職位高低,總是以誠相待,一視同仁,他也這樣要求自己的子女。有一次,一位同鄉來訪,他的女兒淑馨趕快把剛買回家的草莓蛋糕切好裝在盤子裏送去,因為她知道父親的脾氣,無論吃的、穿的、用的,他總喜歡與人共享。誰知客人走後,孩子們還是被“指出並分析”了。原來父親嫌他們蛋糕切得太小,盤子也不夠大。
又有一次,一位教員隨學校內遷,遲了一步,路過金華時被敵人抓去並被迫參加汪偽政府工作。消息傳來,何炳鬆沉默無言。這時,女兒淑馨說:“這人為什麽不以身殉國呢?”何炳鬆聽了女兒自作聰明的話語,嚴肅地對她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淑馨在上海讀高中。隨父親內遷時她離高中畢業還差半學期,當然隻拿到肄業證書。建陽當地沒有中學,暑假時淑馨就要求以同等學力投考暨大,當時也有此規定,可是何炳鬆堅決不同意。沒辦法之下,何淑馨1943年1月偷偷地以同等學力考取了設在福建邵武的之江大學,並在那裏讀了一學期。何炳鬆這樣做是不是就不關心女兒呢?這在他給在邵武的淑馨的幾封親筆信中可以找到答案。信中說:
“別後家人無不以爾為念。望爾要和氣待人,自尊而不自大。對同學雖須擇善而交,但亦不可見不善而怒。這是爾的短處,要注意改良。讀書當然要用功,而人格的培養尤其重要。爾母望爾添菜吃,不可過儉,對人亦不可過吝。起居飲食亦宜適當,蓋寒暖失宜饑飽過度,均為疾病之最大原因……讀爾來信,知爾念家甚切,家人亦無不以爾為念。這是人之常情。我從前到美國後半年內總忘不了國和家。你年紀比我那時小得多,且又向未離家在校住宿過。一旦遠離家中大小,我很佩服你的追學上進的精神和毅力。好在邵武離此不遠,可以朝發夕至。而我亦想在春假前後到邵武看爾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