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安徽歙縣人。他是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陶行知原名文浚,後改知行,又改行知。他是最早關心農民問題而又深入農村躬行實踐的人,是知識分子中最早和勞動人民相結合的先驅之一。陶行知一生主張“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與勞苦大眾休戚與共。那麽,這位偉大的教育家又是如何對自己的兒子進行教育的呢?
陶行知在美國宣傳抗日,四處奔波,凡有華僑集會的地方,他得知後都會趕去演講,有時一天趕兩三個地方。由於太勞累,他病倒了,躺在病**,發著高燒,滿嘴血泡,咽口水都很困難。雖然他住在華僑朋友家並得到很好的照料,但病中的他還是備感思鄉之苦。
離開祖國已半年多了,朋友的信越來越少,是不是寫信受到限製呢?聽一位剛從國內來的朋友說,他的兒子逃難到了漢口,不知過得如何?山海工學團停辦了,學生不知走向何方?
他翻身坐起,翻出前幾天二兒子曉光(小桃)寫來的信。一頁信紙上,隻有短短五六行字。信寫得幹巴巴,信裏還流露出悲觀的情緒,小小年紀竟連續寫下“孤獨、孤獨、孤獨!”
陶行知的麵前閃過了小桃當年在電台廣播的情景:稚氣的臉,生氣勃勃;脆亮的聲音,甜潤輕快。這孩子從小喜歡動手,又好提問,十三歲就成了“空中學校”的小先生,傳播著科普知識,一向都快快樂樂。現在究竟發生了什麽事,為什麽情緒這麽低落?
想到此,陶行知再也坐不住了。他意識到兒子已經到了身心發育都趨向成熟的階段,特別需要自己的引導和撫慰。他給小桃寫了一封充滿摯情的信:“你的人生太悲觀,應當改一改。世界上一切困難都要用冷靜的計劃去克服。憂愁傷心是雙倍的犧牲,於事並無補。你們不是孤零零的孩子,在你們周圍有幾千幾百的孩子,都是你們的朋友,你們的同伴,你們的服務對象。從家庭的小世界裏拔出來,投入大的社會裏去,就會覺得生活有意義。”他在信中說:“你們得到了一些經驗,知道了一點關於千千萬萬老百姓逃難的痛苦,這對你們是極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