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外名人教子故事

葉聖陶“引兒學步”

葉聖陶,江蘇省蘇州人,中國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葉聖陶中學畢業後因家境貧寒而未繼續升學,選擇到小學任教,從此開始了他漫長的教育生涯,先後在中、小學和北京大學、複旦大學、武漢大學、光華大學、華西大學等校執教,其教學活動層次之多,涉足之廣,在我國現代教育家中是不多見的。

葉聖陶在他長達七十六個春秋的歲月裏,為我國的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是我國現代語文教學的開拓者之一,他在語言學、漢語規範化、文字改革有獨到見解,文學上也有很高的造詣,是我國當代著名的文學家之一。

湘桂大撤退後,國民黨號召十萬青年從軍,企圖為他們日後反共準備資本。當時不少青年上當受騙,參加了國民黨的青年軍。葉聖陶的小兒子葉至誠年紀輕,不明真相,一心想抗戰,提出要去參軍。從不向子女發脾氣的葉聖陶這次把至誠罵了一頓,說:“你知道什麽?你要出去,到延安去!”這使至誠終於懂得了父親的意思:他老人家的心已經向著延安了,對國民黨政府已不抱有任何希望了。在至誠麵臨人生道路重大抉擇的時候,他為兒子指明了方向。

葉聖陶平時對三個兒女的學習總是很關心。孩子們上學的時候,每天放學吃罷晚飯,葉夫人就把油燈移到桌中央。葉聖陶戴起眼鏡,坐下來給孩子們修改文章。至善、至美、至誠兄妹三人,各據桌子一邊,眼睛盯著父親手裏的筆。他們你一言我一語,互相評論著父親修改著的那篇文章。

葉聖陶給孩子改文章是很有趣的。他每改一段,都是邊看邊問:這兒是不是多了些什麽?這兒是否少了些什麽?這裏能不能換一個比較恰當的詞兒?把詞兒調動一下,句式改變一下,是不是更好些?遇到他不明白的地方,還要問孩子:原本是怎麽想的,究竟想清楚了沒有?為什麽表達不出來?怎樣才能把要說的話寫清楚?大家可以各抒己見,哪個說得對,就照哪個人的意見去修改。有時大家各不相讓,爭得麵紅耳赤。爭到最後,父親才進行總結,提出修改的意見。每當修改好了,父親就朗誦一遍,看語氣是否順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