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如韓信將兵,多多益善嗎?按老理,這話似乎成立。例如,為要求人們多讀書,我們常說開卷有益或稱道人博覽群書。又如,為鼓勵人們反複讀,而雲“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誠然,如果有時間、有精力,同時又有效果,讀書多、多讀書當然是好事,應當肯定。但事實上,人的讀書的時間和精力,以及讀書的目的與效果,與“多讀”並不成正比,反而經常是矛盾衝突的,這就需要做些分析。
從選擇視角看,讀書一多,難免不精
叔本華說:“讀書多的人,他的腦海往往就像一塊密密麻麻、重重疊疊、塗抹再塗抹的畫布一樣,一塌糊塗,糊塗一塌。”所以我們可以說,讀書多的人往往是讀了許多不該讀的書的人。世界上的書浩如煙海、汗牛充棟,當然有你該讀的,適合你的好書,但問題是視野的局限、見聞的寡乏或條件的限製等,你並不知曉它的存在,沒有機運碰上這些好書。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存在一個發現自己應該讀的書的“死角”或“盲區”,隻好不得已而求其次,讀那些能夠碰到的、自以為尚可一讀的“不該讀”的書。這樣“錯位”地讀書,即便讀了很多,又能有多少價值呢?
從時間和精力看,人的時間、精力是一個恒定值
人的吃、喝、拉、撒、睡都要從時間這個恒定值中分配和占有一定的常量。就是說,人能夠用來讀書的時間在其一生中是有限的,並沒有充分的時間讀很多書。英國的羅斯金說過:“生命如此短暫,而閑暇時間又如此之少,我們就不該把一刻空餘時間,耗費在價值不大的書籍上。”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讀書絕非越多越好。好比一個人吃得很多,但消化、吸收不良,還不如少而精一點,消化、吸收得多一點。讀書並不是為著和別人比誰讀得多、誰讀得少,單純地追求閱讀數量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博覽群書不是沒邊沒際地讀。楊絳說錢鍾書讀書像饞嘴佬吃美食:食腸很大,不擇精粗,甜鹹雜進。好像給人不加選擇的印象,其實這是不可能的。錢鍾書在參觀美國國會圖書館時,同行的人都為其藏書豐富而驚歎。錢鍾書則說,“我也充滿了驚奇,驚奇世界上有那麽多我所不要看的書。”世界上的書是不可能讀完的,即便是世界頂級學者都生此感歎,所以,人應該為自己設立一個不濫讀的原則,把自己有限的精力和時間用於讀有價值的好書上。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曾激憤地說,有無數的壞書,像蓬勃滋生的野草傷害五穀那樣,使讀者浪費時間、金錢和精神。這是從反麵給予我們的警示和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