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讀書:讓力量植入心靈

閱讀的滋味

閱讀有滋味嗎?倘無滋味,這個題目就陷入一種“強說滋味”的無聊臆說之中;若有滋味,又該是什麽滋味呢?

閱讀有無滋味?

閱讀當然有滋味,而且酸甜苦辣鹹,五味雜陳。閱讀是酸的,是閱讀的人本己的或帶出的一種滋味。所謂酸文假醋,或文人泛酸的一種酸不溜嘰賣弄而又不太靠譜的言行,如孔乙己的“多乎哉?不多也”,就是與酸相涉的一種味道。閱讀的辣味是文章本身犀利的風格和批判的鋒芒所成就的,它與人的心理體驗是統一的。魯迅的如匕首似投槍的雜文,就是如此。閱讀的鹹味也是一種滋味。俗話說,人間百味,鹹味打底。鹹味是相對於白開水般淡而無味的作品而言的,它是有點意蘊味道,不至於淡而寡味的那類書留給人的滋味和印象。

讀書的滋味還可以從讀書人佐酒讀書的佳話中得到印證。最著名的莫過於宋代蘇舜欽讀《漢書·張良傳》,讀到精彩高興處,便滿飲一杯,再讀一段,盡興處,又飲一杯,如是反複。其嶽丈杜正獻看後笑道:“有這樣好的下酒物,喝一鬥實在不算多啊!”設使書無滋味,又怎能成為下酒菜?明代史可法亦如是,有對聯為證:“鬥酒縱觀廿一史,爐香靜對十三經。”清代於成龍在《與友人荊雪淘書》中寫道:“夜以四錢沽酒一壺,無下酒物,快讀唐詩,痛哭流涕,並不知杯中之為酒為淚也。”當代禪學大師林清玄也說:“喝淡酒的時候,宜讀李清照;喝甜酒時,宜讀柳永;喝烈酒時,則大歌東坡詞。”

閱讀滋味謂何?

就閱讀主體的滋味而言,愚以為主要有苦和甜兩種。

苦的滋味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形:一是從閱讀主體能力和閱讀物之間的關係看,閱讀的苦的滋味主要源於閱讀主體與閱讀物之間的不對稱性。例如,當閱讀主體的能力小於讀物所需要的理解能力時,即便抓耳撓腮,仍百思不得其解,無疑是痛苦不堪的;與之相反,當閱讀主體的能力遠高於讀物的層次和水平時,那種淺層次的“小兒科”式的東西,隻能給他帶來浪費時間的痛苦。二是從閱讀需求看,當閱讀不是基於主體的需要,而是被逼無奈,毫無意興時,這種“強按牛頭式”的閱讀,必然充滿了苦的滋味。三是從閱讀的書籍選擇看,當閱讀者因信息不對稱,讀不到自己想讀的好書,隻能等而下之地讀一些不得已而求其次的書時,這樣的閱讀無疑也是痛苦的折磨。四是從閱讀的實效看,當閱讀滿足不了主體的閱讀期待,發現不了有用的信息,不能產生感悟而形成自己的思想創意時,這樣的閱讀隻能是死於他人言下的閱讀,其苦澀的滋味也是可想而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