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讀書:讓力量植入心靈

讀書好 好讀書 讀好書

“讀書好 好讀書 讀好書”,乍一讀有些繞人,實則是利用字序的顛倒或變位而形成的關於讀書的三個不同層麵的問題,不妨置喙一說。

讀書好是一種認識

讀書好是人類由蒙昧、開化、文明一路走來而形成的一種認知積澱。如今這種認識已織入我們思想的經緯,融入我們精神的血脈,成為一種自明的共識。不必說那些對讀書好有內在感悟體會的文化層級比較高的人,認同這一觀點;也不必說普通的社會大眾通過讀書改變人生境遇的經曆和事實,已明了讀書的重要;即便是那些沒有文化,處於社會底層的“草根”群體,也能意識到孩子不讀書沒有出路、沒有出息的道理,所以他們即使再苦、再累、再窮,也要竭盡全力供孩子上學。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肩起了抗爭命運的責任,詮釋了對“讀書好”的篤信和追求,並真切地希望這種“好”能實現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各個層級的人都高度認同“讀書好”,說明“讀書好”作為一種普遍的價值觀已植入人心,難以拔除。它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誌,是民族前行和發展的動力,是人類永恒追求的知識夢、文化夢構築的一塊精神高地。隻有它才能真正助力中國夢的實現,使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好讀書是一種境界

讀書到了“好”,即愛好、喜歡、癡迷、習慣的程度,就達到了一種境界。一是自覺的境界。這種境界指的是讀書已成為一種需要、一種習慣,如同每天必須吃飯、喝水一樣,一天不讀書,就感到缺了點什麽,惶惶然而若有所失而渾身不得勁。清代袁枚說:“一日不讀書,如作負心事。”這就是一種自覺,一種把讀書作為生存方式、不離不棄的境界。二是超脫的境界。“愛閱讀的人,內心充實寧靜,不會陷入令人煩惱焦慮的世事紛爭之中。”他們精神富有而高貴,看不上世俗的爭鬥、利益的紛爭、權錢的博弈,他們已超然於這些低層次的物欲和淺俗之上,達到了更高的精神品級。明代“詩文三大家”之一的宋濂幼時即嗜學,看到那些同舍子弟華服美飾,自己“縕袍敝衣處其間”,卻一點也不羨慕動心,因為學習讀書使他內心充盈,給了他足夠的快樂。這種內在的快樂與富足,足以使他傲視眾生,自我滿足。三是高雅的境界。人的嗜好是多元的,甚至千奇百怪的,但讀書無疑是人最高雅的嗜好。周國平說:“在很大程度上,人類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書籍形式保存的,而讀書的過程就是享用這些成果並把它們據為己有的過程。質言之,做一個讀者,就是加入到人類精神文明的傳統中去,做一個文明人。”所以讀書是使人與古今中外偉大的思想相結合的過程,是使人變得文明儒雅的過程。正如蘇軾詩雲:“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是的,由人的內在充盈彰顯出的華貴氣質,由人的內在修為沁逸出的生命芬芳,才是最高的美、極品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