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作家梭羅說過:“水邊的楊柳,一定朝著有水的方向伸展它的根。”楊柳的趨水性,或稱“向水性”,是它為了獲取自身生長足夠的水分而趨向有水的方向的生存本能。其實,豈止水邊的楊柳,沙漠裏的小灌木駱駝刺,根深竟可達15米,比一般植物的根長出12米多。人作為有意識、有思想的存在,在伸展自己讀書根係的時候,更應學學楊柳、駱駝刺的這種趨水利生的成長機製,向有水的方向伸展自己讀書的“根”。讀書的“根”,是人的生命保障係統和成長力量所係。《道德經》雲:“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強大處下”者,為根,為本;“柔弱處上”者,為梢,為末。隻有固本強根,或者說根紮得深、伸得遠,才能枝繁葉茂。這個處下之“本”,就是人讀書的功底、生命的底蘊。
水是什麽?水是生命成長必不可少的物質元素。對人而言,人的存活當然也離不開水,但人高於動物、植物之處,就在於他還需要書本之“水”的精神滋養。問題在於,這年頭沒有潤物之水、養人之水的濫竽之書、混珠之書、低劣之書、淺薄之書多了去了,就連編輯圈內的編輯都無奈自嘲:“我是編輯我可恥,我為國家浪費紙。”像這樣浪費紙的書,你若是讀了,就是對學習的一種褻瀆。它不僅不能滋養自身,增長人的靈氣和智慧,反而會浪費人的時間,使人的精力消耗在無益的閱讀中。正如夏丏尊先生所說:“當你讀錯一本書的時候,不要以為你隻是讀錯了一本書,因為同時,你也失去了讀一本好書的時間和機會。”這一反一正,失莫大焉。還不止於此,讀這樣的書,弊大於利,害大於益,隻能使人精神委頓、思想幹涸、心靈荒蕪。所以,人必須學會選擇有營養價值,能滋養、潤澤人的有“水”的書來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