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當下的人均壽命是76歲,若按較高的人口平均預期壽命80歲來計算,40歲是一個中分點;按人的生理機能狀況來透視,它是一個由盛而衰的下降的始點;按人生規劃來審視,它是人生的折返點。如果人生是一場馬拉鬆,那過了折返點後的後半程究竟應該怎麽跑,讀書如何助力人生的豐富、發展和圓滿,已急迫地擺在人們眼前。
四十不惑,是孔子給出的人謀道修身發展的階段性目標或要求。惑,從心,從或。“或”就是或許、或者,就是不確定性。從現實來看,“惑”就是心的選擇迷茫、定位困惑、價值焦慮。不惑,即人必須用心做出選擇決斷,走向確定性。“不惑”就是指我們有了自己明確的選擇和定向,確立了追求的價值和目標,或者說是獲得了生命的某種確定性體悟和認同。人到了40歲如果還不能“不惑”的話,那真的就有點晚了。正如白居易詩曰:“行年三十九,歲暮日斜時”,令人生嗟老歎悲之慨。
回到讀書上來,30歲以前,如果還沒有認真讀書,認為還有大把時間在手,尚有年齡資本,優哉遊哉,蹉跎歲月,缺乏時間的緊迫感,那麽時間的流水可能不經意地就在我們一晃神或彈指之間流走了。歲月的腳步匆匆複匆匆,我們也隻好無奈地調侃自己已是“奔四”的人了。是的,時間流逝,年齡增長,我們除了虛長10歲甚至更多的年齡,還有什麽?“不惑”之年,我們不惑了嗎?想來可悲,我們依然有惑,依然不能解惑,依然懵懂困惑。我們依然處在非自明的盲目狀態或盲從境地,缺乏人生規劃和思考,沒有發展意願和追求,深陷“惑”中而不自知,還自我感覺良好。更為嚴重的是,有的人雖然意識到“惑”的存在,卻不思解惑,認為“惑”也好,“不惑”也好,都沒有自我超脫的感覺之好。他們寧肯放棄閱讀,而停留在消遣享樂、遊戲人生的層麵。這是典型的放棄發展、拒斥進取,隻想混日子的狀態和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