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須做到“我在書中,書在心中”。
我在書中
“我在書中”,是入書,即真正能讀進去,如古人所言“入得進”。換一種“西式”的說法,“我在書中”,即讀書時要保持自我的“在場”。“在場”是一種卷入,一種親臨,一種融進和沁入,即傾心投入,與書融為一體。
讀書隻有“我在書中”,入得進,才能看得真切,悟得透脫,才能了解其精蘊,掌握其精髓,品味其精妙,汲取其精華,讀懂、讀透、讀化。就修身勵誌來看,讀書隻有“我在書中”,讀進去了,才能明理臻善,淡泊明誌,才能陶冶自己的高尚情操,培育自己的高尚人格,養成自己的高尚品位。反之,倘若你入不進去,與書有距離,有隔閡,就不可能達到這樣的讀書效果和境界。
浙江特級教師王崧舟認為:“讀書就是‘轉世’,轉到書的世界裏去。讀《紅樓夢》時,你就轉到大觀園裏去了。”你就必須融入書的情節和意境之中,融入人物的生命沉浮、情感跌宕、愛恨悲喜中,才能讀出意蘊和滋味。特級教師於永正也認為,讀書就是讀自己。“我這個人讀書喜歡想自己。我是抱著從書本中尋找智慧、思想和方法的態度去讀書的。如果讀書不與自己、不與工作聯係起來,學而不用,對我來說,讀書就失去了大半的意義。”這種讀書把自己擺進去的方法,也是“我在書中”,入得進的一種體現。問題在於,在這樣一個喧囂、擾攘、功利、逐欲的社會,人心日益浮躁,精神日漸貧困,思想日趨淺薄,有多少人讀書是沉潛於書香,真正能讀進去的?他們讀書是“在文字的表麵滑行”,浮光掠影、霧中看花,根本不知所讀為何物、何意。還有很多人熱衷於網絡閱讀、電子閱讀,他們已經沒有了書的概念,以為這樣“觸網”“覽屏”就可以替代讀書、超越讀書。更有甚者,“看書看皮,看報看題”,他們已經浮躁到讀不進文章、書刊的程度。凡此種種,都屬於“我在書外”的那種讀書,是“飄”著的、虛浮式的,與真正的讀書大相徑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