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池田先生談到湯因比博士對以中國為核心的“東方的曆史遺產”的思考與論述,湯因比博士對之讚美有加。其實世界上許多著名思想家都十分關注中國,因為中國畢竟是東方最大的國家,而且有五千多年的曆史,是世界四大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例如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就特別讚賞中國的文化,他在《風俗論》一書中用大量的篇幅論述了中國的曆史、文化、政治製度等。[6]
英國哲學家羅素也對中國文化有較高的評價。他曾於20世紀20年代初訪問過中國,寫了《中國問題》一書。他讚美中國人說:“白種人有強烈的支配別人的欲望,而中國人的美德是統治他國的欲望比較淡薄。”他指出中國傳統文化有三個顯著特征:一是使用表意符號來書寫,而不是用拚音文字;二是在受教育階層中,孔子的倫理學說取代了宗教;三是執掌政權的不是世襲貴族,而是通過科舉選拔出來的文人學士。[7]他對中國的評價與湯因比博士有極相似之處。
池田先生對湯因比博士對中國的八點評價做了很好的概括。我基本上同意池田先生的觀點。我隻想補充幾點來應和池田先生的觀點。
中國文化的最大特點是具有包容性。中國俗話說“海納百川”。中國古代由於地域寬廣,各地環境不同,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500年間就產生了華夏、東夷、南蠻三大文化集團,又可細分為中原的仰韶文化、東部的龍山文化、江浙一帶的良渚文化、西部的巴蜀文化。[8]但這些地區的文化互相交融,融入中華文明之中。幾千年來,中華文化不斷吸收外來的文化,使中華文明不僅經久不衰,而且日益豐富。正如梁啟超所說:“吾中國不受外學則已,苟既受之,則必能盡吸其所長以自營養,而且變其質,神其用,別造成一種我國之新文明,青出於藍,冰寒於水。”[9]最明顯的例子是佛教東傳。本來佛教的理念與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很大的矛盾,佛教主張出世,中國文化重視現世。但有一點是相通的——佛教勸人為善,中國儒學也總是教育百姓要做一個善良的人。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受到儒學的影響,反而得到發揚。自漢朝以後,中國文化還通過絲綢之路吸收了中東地區阿拉伯文化的許多內容。中國文化的這種包容性正如池田先生所說,具有“世界精神”,是在今後推動世界和平的過程中應該被充分重視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