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七卷:魯迅教育思想研究 和平之橋

佛教的“寬容性”“緣起·中道”

池田

顧先生形容中國文化的特點是“海納百川”,並解釋了這個詞所象征的“包容性”及“貴和尚中”,對此我有很深的感觸。中國文化傳統中的這兩個特點其實也貫穿於佛教的思想。而且,這種融合與和諧的思想會對今後世界的發展做出很大貢獻。

就第一點而言,佛教的很多經典在論述法的特征時都用海和河川做比喻。比如在日蓮佛法中是這樣論述大海的包容性的:“大海的一滴有五味。”[11]它的意思是說,江河的一滴隻有一味,而大海的一滴卻融入了五味,所謂五味,是指甜、酸、苦、辣、鹹。五味俱全,說明具有包容性。佛典中還有“眾河入大海,而大海不返河水”[12]的句子。意思是說,大海接納了那麽多的河川,卻不會把它們再擠回河流之中,這也是在說大海的寬容性。日蓮佛法通過這些比喻來通觀佛教史,來論證《法華經》的包容性。

就第二點而言,相當於“貴和尚中”的佛教思想是“緣起”和“中道”。“緣起”是說一切存在的“相依相資”,它是佛教的根本法理。一切存在都不是固定化的實體,而是在相互關聯中生成和消滅的,它們形成整體而有力的和諧,這正是宇宙本然的麵貌。基於“緣起”的基本真理觀,佛教提出了“色心不二”“依正不二”的共生哲學,並進一步發展了“空”“諸法實相”“三諦圓融”的終極真理觀,真正的智慧應能領悟這種真理觀,而“中道”正是基於這種智慧。比如釋尊就指出了基於緣起觀、不為苦樂左右、追求豐富精神的“中道”人生觀。印度的龍樹則從八不(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的徹底的空觀,論證不執於無(即空)也不執於有(即假)的“中道”自在智慧。[13]中國的天台大師智顗從空、假、中這三個相即不離的側麵來把握真理,提出了“圓融三諦說”,提出了基於圓融無礙、無所偏執的“中道”智慧的“一念三千”生命觀。[14]因此,作為中國佛教精華的天台宗,是在吸收了佛教的“緣起”“中道”的思想和哲學的基礎上,又進行了發展,最後開花結果。我想,這裏既包含了佛教的中道論,也包含了中國本土的“貴和尚中”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