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合作學習教學策略

二、教學流程

非指導性教學法是一種無結構的教學,教學目的、內容、進程和方法等由學生自己討論決定。它的實現條件有:①教師以真誠的態度對待學生,應把學生的感情和問題放在教學過程的中心地位。②教師作為“顧問”提供學習的手段。③教學目的是由學生製定,教師既無結論也不給分,所以,評價本身就是反饋中學生的自我感受和自報的分數。④教師對上述教學程序的控製,會隨問題的不同、學生個性的不同而發生變化。

江蘇省江陰市璜土中學徐偉老師試圖以羅傑斯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為理論依據,同時對當前語文教學的教師過分中心論和人本主義的學生過分中心論進行折中和改造,既給學生充分的自由,發揮他們的主動性、創造性,又發揮教師的指導、引導作用——隻是教師不做出明確的指示,不給“標準答案”。結合自己的實踐探討將這種教學模式取名為“非指導性”教學模式,並初步設計和試行以下教學步驟:①自讀。學生先自讀課文,教師不做任何指示和暗示,不去左右和影響學生的思維。②定向。讀完之後,學生自己決定本文或本節課的學習主題(包括內容、目標等),教師不做決策,隻起組織作用。個人定向後交給小組(前後兩桌為一小組)討論,形成本組的共性主題;之後又交給全班討論,形成班級的共性主題。然後,每位同學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學習基礎、學習特長、學習興趣等),或取班級的共性主題,或取自己的個性主題,或兩者兼顧。這樣既能形成共同的學習目標,又能照顧到個體差異。③研讀。與第一步的自讀相比,這一步的研讀是定向後的研究性閱讀,圍繞一個(或幾個)主題以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進行探索(而不是被動地模仿老師的示例)。這種研讀能改變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同時也改變了教師的教學方式。這一步給學生較多的時間(約占整節課的一半左右)。④討論。研讀結束後,以前後桌為小組,進行討論交流。先每人介紹自己的研讀感受,然後相互討論,補充完善。⑤交流。每小組選派一人參加全班交流,介紹研讀感受。交流過程中教師不插話、不提問,讓學生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即使他們說得不太理想,教師也不接過話題一說了之。⑥引導。教師在學生充分表達後,做適當的補充,以深化學生的認識,或給他們新的啟發。教師的發言絕不作為指示,更不作為“標準答案”,僅供他們參考、思考。引導要精講,一要講得少;二要講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