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學名家談成長

現在回想起來,剛參加工作的那幾年,是我的教學生涯中最自由、最有**的時候。一方麵,20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整個社會意氣風發,我們在課堂裏上課也自然沾染上一些靈性之氣;另一方麵,剛參加工作,也沒有什麽理論,更沒有什麽經驗,就是按照自己心目中的語文在教著語文,在課堂裏實際上是由著自己的性子來,課本裏的小說、詩歌、散文這些文學作品,自己喜歡,也就重點講,講得也很精彩,有時是大發議論;而對那些議論文、說明文這些自己不喜歡的,就少講,講得也不好,能帶過也就帶過。教研組老師向我提意見,我也基本聽不進去,心想,你們那種教法,我還不想學呢。幾年下來,學生倒是挺歡迎,但校長就不歡迎了,因為每次考試班上學生成績總比別人差幾分。我平時上課自己感覺很不錯,但一到考試,心裏也沒底了。尤其是後來上高三了,一不小心,搞了個全校倒數第一。這次校長倒是沒批評,但是我心裏卻暗暗想了幾天。難道我真的不行?我的整個想法都是錯的?雖然並沒有想清楚,卻再也不敢造次了,虛心向老教師討教,大致明白了一些套路和格式,也就亦步亦趨地搬進了課堂。一年下來,效果不錯,學生成績上升了許多,校長的表揚也多了一些。於是每年照樣畫葫蘆,年年成績也還可以,慢慢也有了自己的套路和格式,這課上得也很輕鬆了,漸漸變成骨幹教師,甚至在當地還有點名氣了。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地心裏也積澱下一個很大的疑問,而且這疑問還越來越大,越來越深:這就是所謂語文課?語文課難道就是這樣的?就是這樣天天主謂賓定狀補比喻比擬象征誇張借代?這樣的語文為什麽和我心中的語文不一樣?我到底在我的語文課裏給我的學生一些什麽東西呢?——這是我的語文教學生涯裏的迷惘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