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學名家談成長

讓生命之火越燒越旺

有人問:你身上已經有許多光環:江蘇省特級教師、全國教育係統勞模、有突出貢獻專家、江蘇省榮譽教授、江蘇省名教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了江蘇省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江蘇省教育科研優秀成果一等獎、紅杉樹園丁金獎、國家最高圖書獎,你的生命之火為何仍然越燒越旺?我的一個至為深切的體會是,人必須進入無為才有為、無我才有我的超越自我的境界,才能有永不消逝的**和力量。

人的一生,去掉睡眠休息和十幾年讀書的時間,到60歲退休,真正做事的時間隻有30來年。這裏必須有個取舍問題,應樹立“有失才有得”“無為才有為”的觀念。我40歲時曾有成為市委宣傳部長、地級市教育局長等從政機會,但我對考察人員半開玩笑地說:“當教師,我是師傅,當了校長,成了徒弟,我這個人生性就是好為人師。”1989年,某大學黨委要調我去當教研室負責人,並許諾先轉副教授,3年後即送評正教授。我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我適合在中學工作,到大學也許長處成了短處。”也婉拒了。我為什麽這樣做?一是我的專業近乎成熟,修煉到一定程度,我不會放棄我鍾愛的母語,更不會放棄已鋪開的實驗;二是我的個性、興趣、能力都不適合去機關當官;三是樂於平凡,堅信行行出狀元,我心甘情願在語文教育的沃土上自我發展。有了上述三點,才有一個“安”字,而這個“安”字是十分“了得”的。為了集中精力進行母語教材研究,我十幾年拒絕一切約稿,放棄許多高端講座,甚至從不參加宴請,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我執著地堅持“有失才有得”的觀念,為了母語教育,我忍痛割舍了許多。因為我深知,有得必有失,不失去一些就得不到應得的。魚和熊掌是不可兼得的,“得”往往以“失”為代價。我常說的一句話是“無我才有我”。我自知,要達到“無我境界”是不容易的,但我總是努力去做,進行長期的修煉。在我的日曆裏似乎無假日,每天工作到深夜12點,幾十年農曆正月初一也不知休息。至今已步入古稀之年,也無一日不如此。出國考察,我背回的是國外的一二十斤重的教材。當時我已年過六旬,同行說:“60歲又進入了你人生的起點,從哪兒來這麽大的牛勁。”教材開編時無稿費,後來有了稿費,也多用於發展教材,搞課題研究。這就是我的所謂“以教材養教材”“用稿費發稿費”的方法。我們把積累的300萬元捐給學校做優秀生和貧困生的獎學金、助學金,砌建中外母語教材研究中心大樓。我們還用稅後收入的230餘萬元作為母語教材研究的課題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