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是一座座大廈,理論研究則是大廈的堅實牆基。”教學與教材編寫無不需要科學的理論支撐。沒有理論基礎或理論基礎不紮實的教材是立不住、立不穩、立不久的。我堅持科研立教治編,長期堅持邊教邊編邊研,有編有研,編研結合,數十年從未間斷。
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起,我們召開了數十次各種形式的研討會。開始階段,我們的研究是低淺層次的。隨著課程教材改革的發展和深化,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後期,語文界展開了大討論,涉及許多重大理論問題,如繼承與創新、語言與文化、民族性與國際性、工具性與人文性、科學性與實用性、基礎與發展等;同時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國際上許多國家紛紛啟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各種流派思潮直接影響我國母語教育。一切都說明,母語教育關乎民族的生存發展,關乎人類文化的傳承,關乎漢語文教育的國際地位的提高,也關乎世界7000種語言未來的生存發展。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一個深愛著語文教育的改革者,應責無旁貸地肩負起母語課程教材研究的重任。我先後主持了全國教育科學規劃“九五”、“十五”兩項國家級重點課題的研究和國家“十一五”規劃出版的重點圖書的編寫。
且不說理論研究需要多高的學識與智慧,要花費多大精力和多少財力,僅就搜集資料而言便是一項十分浩繁的“工程”。要搜集全球五大洲、40多個國家和地區涉及八大語係、28個語種的當代母語教材、大綱及各種研究資料,談何容易!要追蹤尋覓我國自清末至今110年的語文教育的文獻資料(僅教材就有900餘套),又多麽艱難!
然而,我和我的團隊“十二年磨一劍”,終於到達了成功的彼岸。我們先後與中外200餘位專家學者精誠合作,在2002年完成了5卷本《中外母語教材比較研究》,2004年完成了53萬字的《當代外國語文課程教材評介》,2007年完成了10卷本《母語教材研究》,共計830餘萬字。2008年2月,在北京召開的10卷本《母語教材研究》出版座談會上,一些著名教育專家學者稱這項研究“範圍之廣、內容之深、規模之大、參與人數之多、模式之新、成果之卓著都是前所未有的”,“它將作為裏程碑載入中國語文教育的史冊”。去年12月此書獲得了國家最高圖書獎——中華優秀出版物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