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學名家談成長

無奈入“境”

現時的教師,選擇這一份工作,或出於對教育事業的憧憬;或考慮到工作比較穩定,多一份高尚、清雅,少一份市儈和俗氣;或因家境欠佳,報考師範可免除學費,繼續深造。而我步入這一崗位,純屬無奈。

父親是個商人。解放初,正在海外發展的他,應邀回國。豈知,回到上海僅半年即被錯捕錯殺。我們兄弟姐妹因此戴上了“反革命子女”的帽子,被掃地出門。時年,我11歲,讀小學五年級。

以後幾年裏,一家人靠母親幫人洗衣維持生計,我勉強讀到高中,還加入了共青團。1958年高中畢業那一年,整風“反右”之後的整團開始了,我被清除出團。因為“家庭出身不好”這個同樣的理由,盡管我讀書用功,學習成績好,連續4次報考大學均未錄取。求學無門,生活無著,隻能靠打工代職謀生。

我啥活兒都幹:拉車、扛包、送藥、繪圖……凡能掙個10元、8元,是不敢放棄機會的。哪個學校有教師病假,我則忙著去代課。遇上個“產假代課”,則十分難得,至少可以代職兩個月。再說,小學裏女教師多,代了這個“產假”,另一位教師又“生產”了……

我深知這一份工作來之不易,故十分珍惜。工作沒比別人少做,業績也不比其他教師差。校長見我這年輕人還頂用,教課也不錯,想給我“轉正”,豈知一經“外調”就露了餡兒,好事變成壞事,我被清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