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參與程度來分類,觀察可以分為參與觀察與非參與觀察。
(一)參與觀察
在參與觀察中,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一起工作、生活,在密切的相互接觸和直接體驗中傾聽和觀看他們的言行。參與觀察是人類學家進行民族誌研究,了解一個社區或文化的主要依據與方法。在教育研究中,教育的田野調查使用的就是參與觀察的方法。研究者參與到被研究者的生活領域,深入其教育活動的各個層麵,嚐試對其所處的文化與現象進行全麵的了解。
參與觀察法由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Maalinowski)於20世紀初建立。他曾前往西太平洋的英屬新幾內亞群島進行研究,與當地人共處,觀察他們的生活,目的是了解他們如何認識他們自己的世界。參與觀察雖然是人類學者所創,但現在已為許多社會科學學家所用。研究的對象也由一個社會或文化到社區、機構或某一個特定族群或團體。例如,在教育研究中,我們經常用參與觀察來觀察學校這一機構中的教師群體,觀察他們如何教育學生,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師生的互動等。
【思考】 為什麽要進行參與觀察呢?特別是當我們可以用訪談的方法來了解受訪者的所思所想時,參與觀察有什麽作用呢?
參與觀察有哪些優點呢?
第一,研究者不必使用特定的假設,在研究過程中不受假設的影響,無先入為主的偏見,結果可靠並且常常能有意外而重要的發現。
第二,觀察效果較好。因為觀察者參與其中,既有深刻的自我體驗,又能與被觀察者建立融洽的關係,對所觀察的活動有更深入、更真實的了解,並且能更及時地發現新的研究信息。
第三,觀察者和活動者是互動的關係。觀察者不隻被動地去“觀看”別人的活動,而是始終參與被觀察者的活動,雙方有較長時間密切的聯係與接觸。因此,在參與觀察中,觀察者深入觀察課題,成為所研究情境的角色之一,參加其中的活動,該集體中的人們把他作為集體中的一員,以相應的態度對待他。觀察者利用這一有利的條件觀察客體深層結構及其關係,了解有價值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