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是後現代積極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在西方,人們研究越來越多,我的兩個博士生的畢業論文做的就是有關希望理論的研究。
法國作家莫泊桑有一句名言:“人是活在希望之中的。”沒有希望就成了絕望,人一絕望,隻有兩條路:一個是我不活了,上吊跳樓了;再一個是我跟你玩兒命,拿刀亂砍人了。沒有希望就會發生悲劇甚至慘案。
一個人不論多麽艱難困苦,哪怕是殘疾人,有生理缺陷,哪怕我重病纏身,經濟上很困難,隻要還有希望,就能夠頑強地活下去。你看老百姓有時候會這樣說,“哎,過幾年就好了”“孩子大了就好了”“我的病會好的”,這其實都說明他對生活還抱有希望,他並沒有絕望。
積極心理學倡導者塞利格曼指出:“宗教帶給信徒希望,因為對未來有希望,所以使現在的生活更有意義。”老百姓吃齋念佛,不求今生求來世,也能活出希望來。
在座的各位都比較年輕,可能沒看過,蘇聯有部電影叫《列寧在1918》,很有名的大片。裏邊有個列寧的警衛員,叫瓦西裏,這個人聰明幹練,而且對革命事業忠心耿耿。有一次列寧讓他押運糧食,老百姓都沒有吃的,紅軍也沒有糧食,他守著好多糧食,但是自己餓得都要暈倒了。他完成任務回到家裏,跟他的太太告別,妻子看他餓得那樣,在跟他擁抱的時候,把家裏僅存的兩片麵包放到他兜裏了。他覺察到了,邊擁抱邊悄悄地又把這麵包留給了愛人和孩子,臨走的時候有幾句話很感人,讓我很難忘記。他說:“親愛的,麵包會有的,牛奶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這就是希望教育!
幾年前,在玉樹地震災區,當時的總書記胡錦濤同誌揮毫題詞:“新校園,會有的!新家園,會有的!”也是對災民的希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