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的提出
依戀(attachment)是嬰幼兒對其主要撫養者特別親近而不願意離去的情感,是存在於嬰幼兒與其主要撫養者(主要是母親)之間的一種強烈持久的情感聯係。也就是說,依戀是兒童與撫養者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在感情上逐漸形成一種聯結、紐帶或持久關係。這種情感聯結,使得個體在與依戀對象相互作用時感到安全愉悅,在麵臨壓力時通過接近依戀對象獲取安慰。依戀是嬰兒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會關係,是個體社會性發展的開端和組成部分。它對嬰兒身心發展尤其是社會性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在兒童整個心理發展中(包括社會性、交往、情緒、情感、行為、心理健康、社會認知、智力等方麵)具有重大作用。精神動力學和依戀理論認為,自我的發展起源於最初的依戀關係。依戀反映了嬰兒與照看者關係的“內部工作模式”(Heidt-Kozisek & Pipp-Siegel,1997)。研究者認為,嬰兒和照看者之間的依戀質量與嬰兒的自我認知發展有關係(Pipp,Easterbrooks & Harmon,1992)。許多心理學家對自我認知和依戀的關係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但尚未得出一致的研究結論。有研究者指出,在18~24個月,嬰兒獲得語言的時候,依戀狀態和自我的相關變成格外重要的特征,因為自我的重要方麵是基於表征技能的獲得而獲得的,如關於自我名字的知識。所以,有必要進一步探討母嬰依戀質量與自我認知發展的關係。
在以往關於嬰兒自我認知與依戀關係的研究中,多采用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等創設的陌生情境測驗(Strange Situation Procedure,簡稱SSP)來考察嬰兒的母嬰依戀質量。但是,使用SSP的人員需要經過特定機構嚴格的訓練才能有效地進行觀察;此外,在訓練中建立了觀察者信度之後,使用人員仍需要經常檢測信度以保證觀察的質量。因此,由於培訓條件的限製,SSP很難在其他國家得到廣泛的普及。除了“陌生情境測驗”外,兒童依戀行為分類卡片(Waters & Deane’s Attachment Q-set,簡稱Q-set)是最常用的評定兒童依戀關係的可靠測量工具。兒童依戀行為分類卡片采用Q分類技術搜集資料。Q方法以“人”作為分析單元,運用在不同時間同一被試在同一測量上反應間的相關信息,或在同一時間若幹被試在同一測量上反應間的相關信息進行分析研究,側重探討人際間的關係或個體行為、態度的改變,適用於小樣本或少量被試的研究。這種方法克服了陌生情境測驗在生態效度上的缺陷,是考察家庭環境中1~5歲兒童依戀安全性行為的一種測量工具。兒童依戀行為分類卡片測得的依戀得分是一個維度得分,得分越高,表示安全性也越高。許多研究已經表明它與“陌生情境測驗”所測定的兒童依戀類型有著極高的相關度(Vaughn & Waters,1990;胡平,孟昭蘭,2003)。兩個測量工具的不同在於,SSP是在人工情境下觀察兒童行為,而Q-set則是根據兒童在日常生活環境中的行為作出評價。Q-set使用方便,任何了解被試兒童行為的成人,隻需經過簡單的訓練便可有效地使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