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教育改革開放40年:高中教育卷

第二節 改革開放以來的新發展

一、需求增加,品位提升

改革開放以後,我國對外交流非常活躍,外國語學校的發展有了新契機。教育部曾多次下達指示要整頓、恢複和辦好現有的外國語學校,並逐步發展一批新的外國語學校。

1979年,教育部頒發《關於辦好外國語學校的幾點意見》指出,我國工作重點已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各條戰線都迫切需要外語人才,尤其是外語水平較高的翻譯、研究人員、教師和工程技術人員。培養高級外國語人才以適應實現四個現代化和開展國際交往活動的需要,是一項刻不容緩的戰略任務。為此,有必要整頓、恢複和辦好現有的外國語學校,並逐步發展一批新的外國語學校。

1982年,教育部又頒發了《關於辦好外國語學校若幹問題的通知》。文件指出,希望尚未列入重點的外國語學校能盡快正式列為省、市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外國語學校在招生時應進行嚴格的挑選(包括麵向全市進行單獨考試,並增加口試等)。

1997年,教育部在《全國中學外語教學座談會紀要》中指出,新形勢下,外國語學校要進一步發展。辦好一批外國語學校,作為中學外語教學的龍頭,有利於中學外語教學總體水平提高,也有利於為培養外語高級人才打好堅實的基礎。外國語學校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對所轄地區的外國語學校要進行必要的評估認定,一般學校不宜隨意定名為外國語學校。

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證明,外國語學校是培養外語人才的搖籃,辦好一批外國語學校,既能為培養高水平外語人才打下基礎,也有利於中學外語教學整體水平的提高。如今,外國語學校的畢業生中不少人已經成為國家外事、外交、外貿、教育等許多領域的中堅力量。

隨著中國走向世界,外語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原有的外國語學校成了當地的一流學校,全國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又興辦起了許多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