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教育改革開放40年:高中教育卷

三、重慶市的“雛鷹計劃”

(一)概述

2011年年底,重慶市啟動了青少年創新人才培養雛鷹計劃(以下簡稱“雛鷹計劃”),同時成立了重慶市首個創新學院——重慶市青少年創新學院。該創新學院掛靠在市教科院,在“雛鷹計劃”領導小組領導下,全麵負責全市青少年創新人才培養工作。

“雛鷹計劃”是重慶市青少年創新人才培養的重頭戲,采取“項目中學與高校實驗基地聯合培養”的模式。具體內容為,每年選拔一定數量具有創造性潛質的普通高中學生,利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時間和節假日,進入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的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高校實驗室和項目學校雙方教師指導下,開展專題課題研究,完成專題作業,讓學生們走進科學、了解科研,激發他們對科學研究的興趣和熱情。

“雛鷹計劃”的學員是通過“學生自薦+學校推薦+區縣教委審查+專家麵試”的方式選拔的對科學具有濃厚興趣、學有餘力的高一年級學生,入選的學生將通過“兩校學習、雙師指導”的方式接受為期兩年(高一、高二年級)的創新培養。其中,“兩校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籍所在的普通高中項目學校參加專題課題研究所需的相關輔助性課程學習,在高校的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開展專題課題研究;“雙師指導”是指由學生學籍所在普通高中項目學校和高校的重點實驗室或工程研究中心各選配1-2名優秀教師聯合組成導師團隊,共同指導學員的學習和專題課題研究工作。

經過實踐和探索,“雛鷹計劃”學員培養工作逐漸開始以相關高校的國家、市級重點實驗室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學實驗示範中心與普通高中學校合作辦班的模式來開展。[5]合作辦班分為固定行政班(簡稱“基地班”)和學生走班參加活動(簡稱“活動班”)兩種形式。基地班是將高一年級遴選出來的“雛鷹計劃”學員,組建為一個40人以內的行政班,設立創新素質培養課程,學生日常上課及各種活動在同一個班進行。活動班是從高一年級遴選出“雛鷹計劃”學員,日常上課分散在各個行政班,每周教學時間安排一個下午或兩個下午,集中開展“雛鷹計劃”通識培訓、相關課程教學和專題研究。“雛鷹計劃”基地學校、項目學校要堅持就近選擇、方便出行的原則,學員從基地學校、項目學校到專題研究課題實施高校的路途時間原則上不超過1個小時,且有輕軌或直達公交車作為交通工具,確保學員出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