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國教育改革開放40年:民辦教育卷

第三節 民辦學校舉辦者的訴求變化

動機是激發行為的直接原因,舉辦者的辦學動機決定其行為,其行為又直接影響民辦學校的發展。如果舉辦者的辦學動機是“賺錢”,那麽學校健康發展勢必受到不利影響;如果舉辦者的理想是“辦百年名校”,則民辦學校有更大的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民辦學校舉辦者所從事的是教育事業。教育事業和其他行業有明顯不同,教育行業既可以教育受教育者,也對舉辦者自身具有教育意義。從當前我國民辦教育的階段性特征看,我們將民辦學校舉辦者的辦學動機分為經濟回報、權力獲得和自我實現三個方麵,但在具體實踐和不同發展階段中,這三類辦學訴求不是一成不變、單獨存在的,有時相互重疊和交叉,辦學訴求也在不斷變化。

(一)舉辦者辦學訴求的基本類型

我國民辦學校舉辦者的辦學訴求可以分為經濟回報、權力和聲譽、自我實現和奉獻社會三個維度。這三個方麵並不是完全相互排斥的,而且為認識民辦學校舉辦者辦學訴求提供了基本框架。

1.經濟回報

自恢複辦學起,我國民辦學校舉辦者基本是在“三無”(無校舍、無教師、無資金)條件下白手起家的,通過“以學養學”的方式維持學校的生存和發展。民辦學校從一開始就與市場和融投資密切相連,具有濃厚的投資辦學性質,這直接導致投資者或舉辦者的回報訴求,尤其是經濟回報。民辦學校的發展需要充足的資源和足夠的資金支持,所以獲得經濟回報對學校和舉辦者至關重要。

在市場機製趨向完善的今天,民辦教育的發展更加難以脫離市場,而且作為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之一,營利性在我國民辦教育發展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我國民辦教育是商業性市民社會的產物。[10]“投資辦學”是我國民辦教育發展的基本特征。[11]目前,我國教育需求空間較大,而公共財政經費相對不足,加之捐贈激勵機製尚未完善,民辦學校大都是投資創辦的,追求投資回報成為多數舉辦者的辦學訴求。根據“經濟人”假設,人的很多行為並非以服務他人為目的,而是對自身利益的追逐,個人經濟利益最大化才是“經濟人”的根本所在。對民辦學校舉辦者而言,創建學校的最終目的是獲得投入回報和收益。有利可圖是民間資本進入民辦教育事業的動力來源。有舉辦者直言,“辦教育,從某種意義來說,是一種暴利行業,超過房地產行業的平均利潤”[12]。有研究者對某省民辦學校調查也發現,近90%的民辦學校舉辦者都希望獲得經濟回報並希望擁有學校的產權(所有權)。[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