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以上調查結果來看,現代中國人的人際和諧心理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中國傳統文化倡導的“和為貴”思想,雖然始自2000餘年以前,但其主要內涵、精義與現代人際關係及行為發展的觀念並沒有很多抵觸之處,因此,“和”的大部分內涵仍然可為今日之青年所接受。或者說,現代中國人仍然持有崇尚人際和諧的觀念與心態,隻是在內涵上已經有些不同於傳統中國人的尚“和”觀念。這可能是因為自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式的家族主義式微、集體主義式微,個人生活與社會生活都不再以家族為單位,代之而起的是以個人為運作單位的個體主義,取而代之的是強調個人自主、價值、尊嚴及幸福的個性主義。在此種社會情形下,個體對個人尊嚴的肯定與對自我價值的提高更甚於對人際和諧的促進與對社會關係的維護。
第二,接受調查的青年生活在今日社會中,頗受西方思想的衝擊,但一方麵仍能感受到“與人交往,以和為貴”是必要的。另一方麵,隨著現代化曆程的發展,青年們的人際和諧觀念也在逐漸減弱。青年學生在人與人的關係方麵最讚成的是個人取向,而這種取向所強調的並不是以自私的方式去追求個人的利益,也不是為了個人的利益可以犧牲他人,而是在肯定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及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時,能夠有自動、自發及自主的精神。因此,隨著個人現代化程度的加快,中國青年群體的社會取向逐漸減弱,而個人取向則逐漸增強。中國青年群體傾向於個人取向,這可以說是以西化為基調的現代化曆程發展的結果。
第三,各項調查結果的高百分比可顯示出,“和”還是存在於現代中國人的思想觀念中的,而青年群體是現代化程度最高的一部分人,他們尚如此,可以推論,在一般中國人的人際交往觀念中,讚成“和”或者尚“和”的人數比例可能更高。生活在集體主義社會中的普通中國人具有楊國樞所說的“社會取向”,或黃光國所言的“關係取向”。社會取向主要包含兩個成分,即團體(家族)取向與他人取向。團體取向使中國人努力維係家族的團結與和諧;他人取向使中國人重視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努力建立他人對自己的好印象。歸結到底,團體取向與他人取向所強調的都是要維護和諧的人際關係。這樣,尚“和”在中國社會裏仍然具有促進人際和諧及維護社會關係的功能。